鹦鹉螺之线》所创作的小地图的一个幽灵般的复制品。
萨斯基亚感觉自己的思维都快崩溃了。经历了过去这几天的种种,她本来已经确定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确定自己真的就在这儿,而且这个世界,不管看起来有多奇怪,都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她在这里吃过东西、睡过觉、呼吸过异世界的空气,感受过脚趾间泥巴的挤压,甚至流过血,感受过疼痛。什么样的游戏会让玩家感受到身体上的疼痛呢?这不可能是游戏,对吧?绝对不可能……
她叹了口气,又看向地图。认认真真地看着它,既然它现在看起来几乎和周围的世界一样真实了。仔细一看,它和她为《鹦鹉螺之线》设计的地图还是有点不一样的。不过差异在于,这个看起来像是一个悬浮在她面前空中的三维物体,而不是平面屏幕上的图像。它就像一个有着玻璃面的老式指南针或者怀表,里面本该是指针转动的地方现在是一张地图。指南针的方位是通过外面的一个小箭头显示的。地图中心有个点,标记着她所在的位置。但地图上除了河流和森林,也没别的什么可看的了,那些大型地标显然都太远了。
很难估计这张地图的比例尺。萨斯基亚一开始在《鹦鹉螺之线》的小地图上添加了距离标记,但后来又去掉了,觉得对于一款高奇幻游戏来说,那些标记看起来太“科技感”了。现在她真想揍当时做那个决定的自己一顿,这会儿那些标记可就派上大用场了。
接着太阳又被树枝挡住,出现了“日食”现象,森林里的光影渐渐变成了那种熟悉的、平淡无奇的昏暗。她已经习惯把这种效果称作“暗视”。一旦“暗视”起作用,小地图就变得模糊不清了。
这个发现又让她有了新的领悟。她的“暗视”就像个叠加层,和地图一样!光线一暗下来,这第二种视觉就会接管,取代她眼睛原本看到的近乎漆黑的景象。这种转换几乎是无缝衔接的,所以她之前都没多想。就好像她同时在看同一个场景的两个不同版本,而且它们相互叠加在一起。现在,“暗视”占了主导,但只要稍微集中一下注意力,她就能分辨出这两个……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词了,就叫它们“图层”吧。她的地图是第三个“图层”,似乎在和“暗视”竞争,不过处于下风……
几分钟后,真正的光线又透过树冠洒了下来,地图也随之清晰起来。她开始沿着河流走,边走边密切留意着地图。和往常一样,走得很慢。在河流比较平缓的地方,她发现涉水过河比在河岸上费力穿过那些蔓延的藤蔓和缠结的树枝要容易些。
很快,她就对地图的比例尺有了个大概的感觉。它的直径大概有一公里,范围挺小的,但总比在树林里盲目摸索、不知道下一步会碰到什么要好得多了。
这个幽灵般的地图似乎能直接响应她的想法。她只要心里一想,就能让它消失或者重新出现。她越是集中注意力看它,它就变得越清晰。经过长时间的专注凝视,她甚至能把地图边框的颜色从银色变成……一种稍微偏蓝一点的银色。
“有进展了!”
可惜的是,这似乎就是她对它能掌控的极限了。在很多游戏里,包括《鹦鹉螺之线》,玩家可以放大或缩小地图,调整小地图的比例尺。而且按个按钮就能调出全屏地图。
在这里,没有明显的按钮,而且她也没有鼠标、控制器或者触摸屏之类的东西可以用来按按钮啊。她试着集中视线、眨眼、用语音指令,甚至伸手去按那个悬浮的物体(或者说按它看起来所在的那个位置)。当然了,她也试着用意念去控制它。折腾了将近一个小时后,她沮丧地放弃了。
令人失望,但也在意料之中。也许等她进一步锻炼自己的精神力量后,那些“高级功能”就会慢慢出现。毕竟,那个物体的虚幻模样在她眼前出现都花了两天多时间呢。
今天夜幕降临得很早。又或许只是因为这个新界面让她既困惑又兴奋,才感觉时间过得飞快。不管是什么原因,她躺在床上好几个小时都没睡着,一直在思考所发生之事蕴含的意义。
这一切太奇怪、太出乎意料了,她都不知道该如何理解。她是在一款游戏里吗?第一天晚上的时候,她很快就否定了这个想法。没错,那是在小地图出现在她眼前之前,但即便现在有了小地图,这个想法似乎也并不比当时更可信。
现代的虚拟现实游戏,没有一个能达到这种逼真程度的。而且它们甚至都不会尝试去模拟触觉、温度、味道或者气味。热门电影让人觉得这类东西好像近在咫尺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萨斯基亚很清楚,就算是制作画面和音效都很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