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彬立刻明白,与晋国的合作,不仅仅是商业问题,还是政治问题。
是晋国内部的政治局势,推动了夏晋的商业。
沈彬说道:“臣愚钝,魏国为何也要求如此大量的丝绸?”
“魏国内部已经有一批人和我们贸易获利,当然想要尽快拿货,晚了就有其他人找上我们了。”
沈彬诧异道:“如此说来,晋国和魏国都是争先恐后想要跟我们做买卖了。”
“目前如此。”
“那我们岂不是现在就可以向他们推行纸钞了?”沈彬有些激动地说道。
“现在恐怕还不行,他们要接受纸钞的前提,是我们的民间都接受了纸钞。”
沈彬立刻明白过来,他转移了话题,说道:“今年京畿的丝绸截止到目前,产出了七十万匹,在大夏内部卖出了三十万匹,卖给魏国二十万匹,还有二十万匹的存货。收入为五十万两,除去那些开支,净收入为三十万两。”
李彦心中微微一惊,净利润竟然高达60%,也就是说,还有至少40%的降价空间。
现在是一两一匹,能降到600文一匹。
如果产能继续扩大,边际成本进一步降低,甚至可以降到400文一匹。
“布匹的产出为100万匹,净收入20万两。”
“接下来的几个月,因为晋国和魏国的要求数量增加,加上我们内部的需求,净收入还能增加100万两。新式纺纱机这一年预计给朝廷带来了150万两的收入。”
沈彬继续说道:“另外,目前八家联合商社招募的工人数量将超过了万人,每一个工人的月俸是一两银子。同时,随着蚕丝的需求增加,养蚕人数增多,桑园种植业开始扩大。这八家联合商社可能会解决大约五万人的生计。”
李彦问道:“对本地粮价有影响吗?”
“暂时没有出现粮价上涨的情况,至少臣打听到的江宁的粮价比去年和今年年初是有下降的,已经降到一两银子一石。但有一件事可以说明江宁织造司对民生起到的作用。”
“什么事?”
“听公孙赞说,江宁城卖鞋的,最近供不应求。”
“哦,与织造司有关?”
“大多数购买鞋的,都是织造司的工人,他们为自己或者家庭成员购买,添置了不少。粮商也赚的比往年要多一些,布匹商也是如此。”
李彦点了点头道:“这就对了,这些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生活必备的。”
“之前还有人说新式纺纱机会导致不少民间妇女失去收入,现在看来,她们不但没有失去收入,因为市面购买增多,蚕丝、桑叶需求的增加,反而让许多人有了工作的机会。鞋子、布匹和粮食购买增加就是最好的说明。”
李彦很满意。
新式纺纱机的布局并不算快,江宁到目前还是官府在做,民间肯定有人已经掌握,但还不敢公开大规模扩张。
慢是慢了点,但李彦并不着急。
大夏本质上还是农业社会,商业社会的许多硬性条件都还缺失。
例如契约制度的规范,例如相关律法的完善。
再例如,直接制约商业活动的货币形式问题还没有大面积解决。
这个时候越着急,反而越容易出乱子。
想要在以后全面铺开,就得先把底子打牢,把基本盘布下来。
商业的基本盘,就是苏州和京畿。
只要拉动苏京两地的商业,就能形成大夏的商业经济带。
这个经济带一旦形成,不仅可以辐射徐州南部的经济特区,为徐州战线提供大量的物资,还可以辐射到常州、洪州和更偏远的越州。
为什么这么说?
经济带一旦成熟,这两个地方将会出现大量有消费能力的中产。
一旦中产规模化出现,将会出现大量消费需求,仅仅靠京畿和苏州的是不可能解决的。
常州、洪州和更偏远的越州,自然会有人加入生产的行列,带动地方一部分制造业的产生。
当然,这种制造业的规模,是没办法和21世纪相比的。
毕竟生产力摆在这里。
不过李彦也已经满足了,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有它的规律。
“联合商社贷款80万两,按照利息,今年银行的收入是8万两。”沈彬继续说着,“目前已经有一千万两存进来,剩下三个月,一共要支出的利息钱是1万两。银行最少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