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内的气氛渐渐凝重。一些老臣面露不悦,显然意识到这些改革会动摇他们的利益。但李修然早有准备。
"陛下,"李修然突然单膝跪地,"臣知道这些改革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但为了大明的未来,臣愿意以性命担保。"
崇祯注视着李修然,看到了他眼中的坚定。
"说说你的具体想法,"崇祯坐回龙椅,语气缓和了许多。
接下来的时间里,李修然详细阐述了改革方案的每个细节,以及可能遇到的阻力和解决方案。
,!
"这事重大,"崇祯沉思良久,"朕需要时间考虑。"
"陛下,"李修然抬头,"时间,恐怕是我们最缺的东西。满清已经"
他递上最后一份密报,是关于满清近期军事调动的详细情报。
崇祯仔细阅读着密报,脸色越发凝重。
"你说得对,"最终,他抬起头,"朕准了。不过"
"臣明白,"李修然说,"改革必须稳妥进行,循序渐进。臣已经准备了详细的实施计划。"
"陛下,"他突然拿出第四份奏章,"这是臣近日发现的一些隐患"
这份奏章记录了某些大臣与满清暗中勾结的证据。虽然没有点名,但在场的人都心知肚明。
崇祯的手微微发抖:"这些都是确凿的?"
"但是陛下,"李修然语气一转,"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崇祯的表情越发严肃。他在龙椅上端坐,目光在群臣间扫过。
"你这改革,要多久见效?"
"回陛下,"李修然胸有成竹,"一年之内,可见小效;三年之内,可见大效。"
"如何保证?"
"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李修然掷地有声。
殿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在等待皇帝的决定。
良久,崇祯开口:"此事重大,需要仔细考虑。李卿家留下,其他人退下吧。"
群臣退去,殿内只剩君臣二人。
"说说你的具体想法,"崇祯的语气变得柔和,"不要有所顾忌。"
紫禁城,乾清宫。
阳光透过窗棂,在龙椅前洒下一片金色光晕。
"陛下可还记得太祖高皇帝时期的一件事"李修然斟酌着开口,目光谨慎地观察着年轻天子的表情。
崇祯微微倾身:"说说看。"
"是洪武二年,太祖为平定陈友谅,曾遇一危急局面"
李修然娓娓道来,声音不疾不徐:
"当时朝中大臣分为两派,
一派主张速战,
一派主张持重,
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而太祖最终的抉择是"
李修然停顿片刻,见崇祯神色专注,继续道:
"不偏不倚,采两派之长,
既保持军事压力,
又留有谈判余地。
最终既安定了江南,
又保全了人才。"
"眼下朝廷的党争,"
李修然小心翼翼地引入正题,
"与当年何其相似。
东林与阉党之争,
又何尝不是如此?"
崇祯若有所思:"你的意思是"
"臣以为,"李修然拱手道,
"当今之计,
不在于分辨党争对错,
而在于如何为国用人。"
李修然又举出几个典故:
"永乐年间,
郑和下西洋,
用人不论出身,
才有七下西洋之功。
而到了正统年间,
党争日盛,
海禁政策出台,
国力由盛转衰"
"如今辽东形势,
实则比当年更危急。
满清虎视眈眈,
各方虎狼环伺,
若还纠结于党争"
李修然的话没说完,
但崇祯已经听懂了弦外之音。
"太祖当年,"李修然继续道,
"正是因为能够平衡各方,
用人唯才不唯派,
才能成就大业。"
崇祯点头:"确实如此。"
李修然又讲述了几个历史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