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执剑的声音,谢疏黎站起身说道:“进宫。”
执剑点头,将谢疏黎的佩剑拿起来跟着他走出去,靖北侯有令牌,可随时出入宫廷无需禀告,这是元嘉帝对他的信任。
也算是给靖北侯的一份殊荣。
元嘉帝还未用晚膳,就听到太监来报说是靖北侯有事禀告。
“快让皇叔进来。”
不一会儿,谢疏黎走进来,将手中那封信递给太监:“陛下,楼子超还未进江北就已经遭遇了两次刺杀。”
听到谢疏黎的话,元嘉帝皱眉,而后低头看着那封信,半晌后,他生气的将信件拍到桌子上:“这群人,当真以为可以瞒天过海吗!”
楼子超就算再不济,也是他亲自指派的人,还未进江北,他们就迫不及待的动手,这是有多怕自己查出来。
“陛下不必恼怒,他们出手的越早,说明盐税的牵扯就越广,只是陛下想好没有,是要连根拔起,还是......”
谢疏黎的话没有再往下说,而是止住,元嘉帝明白了他的意思,叹口气:“这些人,都是父皇当初重用的臣子。”
“给了他们权利,是信任他们,但却滋养了他们无穷的野心,这才造成今天的局面,必须要连根拔起,不这样做,将来还会重演,朕不能看着百姓再经历一次这样的事情了。”
他自认为自己既没有父皇的雄韬伟略,也没有皇叔的狠辣果决。
做皇帝,他做不好,只能在这些臣子和皇叔的辅佐下将谢家的江山守住。
但他依旧想在这个位置上,做一个仁君,一个明君,将这份祖宗的基业守住。
“治民如治目,拨触之则益昏;治吏如治齿牙,剔漱之则益利。”【注】
谢疏黎难得对着元嘉帝露出一个堪称和蔼的笑,这让元嘉帝还有些受宠若惊,只听谢疏黎接着说道:“这庆国是陛下的庆国,贤者有度,为君当严。”
元嘉帝点点头:“朕知道了,多谢皇叔教导。”
谢疏黎说得对,对待百姓是要仁慈,但对待那些官员,若是不够严厉,自然就给了他们放纵的资本。
“启禀陛下,太后娘娘听说靖北侯进宫,在慈宁宫备好了宴席,请陛下和侯爷一道过去用膳。”
太监吴德敏上前说了一句,元嘉帝走下来看向谢疏黎:“母后八成是又要说皇叔的婚事了,皇叔拒了多次,这次可不好拒绝了。”
谢疏黎年岁小,是先帝那么多个兄弟中,最小的一个。
元嘉帝出生的时候,谢疏黎也不过才十岁,如今元嘉帝都十八岁了,有了皇后,自己的儿子都出生了,谢疏黎还没娶妻。
都说长嫂为母,先帝在时就疼爱这个弟弟,临走的时候自然也是放心不下,叮嘱太后和元嘉帝一定要对谢疏黎多上心。
太后这才一直在为谢疏黎张罗着婚事,谢疏黎知道他们都是一番好意,但奈何自己确实没有成家的念头,所以只能躲着。
“本侯府中还有事。”
谢疏黎开口就是拒绝,这一次,元嘉帝一把拉住他的胳膊道:“皇叔若是再拒绝,母后明日就能到靖北侯府了,只是用晚膳,皇叔全当给朕个面子,如何?”
元嘉帝可是十分相信自己的母后能干出这种事情。
男人有些无奈,心中不免烦躁,就这样,在元嘉帝半劝半拉的状态下,谢疏黎跟着他到了慈宁宫。
太后是个温婉的性子,农女出身,是先帝在外巡查时带回来的,她虽为农女,但却知晓许多,和那些知书达理的贵女比起来更加得体。
就这么一路坐到了昭仪的位置,后来诞下元嘉帝,升为淑妃,再到后来皇后薨逝,先帝不顾一切反对,立她为后。
她没什么太多的规矩,很是平易近人,说是宴席,实则是场再平常不过的家常饭。
元嘉帝跟谢疏黎走进来的时候,她手上还端着刚炒好的菜,见到两人,再看元嘉帝拉着谢疏黎的胳膊,不免笑道:“就知道你不肯来,好了澈儿,快松开你皇叔吧。”
“皇叔军中事务繁忙嘛,母后今日做了什么?是皇叔最爱吃的莲藕粉蒸啊。”
元嘉帝跟个孩子似的坐到椅子上,太后脱下围裙,洗了洗手也坐下,最后是谢疏黎。
桌上的菜最是平常不过,这些也是先帝在时他爱吃的,有时候,他也会带着谢疏黎来吃。
“哀家听澈儿说你上次拒了尚书家的孙女儿?”
太后给谢疏黎夹了一块莲藕粉蒸,笑着开口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