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目视徐达,“魏国公怎么说。”
徐达:“我与皇上从无不同意见,天下之事,只在皇上一念之间。”
不救傅忠,对不起他对自己的忠心,朱标:“就算傅忠在靖边动兵,念在他是为了榆林的安危,可从轻处罚,关他几年就是了,这是我的根本意见。”
看着朱标,朱元璋心下感慨,我这全是为了你呀,你怎么就不理解你爹呢。
,!
李善长:“人才难得呀,皇上。”
李善长不开口还好,他一开口,朱元璋更是不能容忍傅忠。
蓝玉是太子妃舅舅,朱雄英的舅爷。他本来就感谢傅忠,见太子声声为了傅忠,站出来说道:“这样的大罪,还是让本人到堂,三头对六面,搞个清楚为好。”
朱元璋再独裁,也不好意思拂了众意。李善长、蓝玉都不赞成,徐达说得不清不楚。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儿子的意见,朱元璋时时在维护朱标的威信。
正在为难之时,一声急报打断了这难堪的沉默。朱氏父子两人都有关照,凡是关于傅忠的奏折,可不经中书省,直达御前。
这次一共来了两封奏报,一封是陕西行省的,没有什么新意。
一封是延安府总兵曾况的。
不是行省总兵,一般府的总兵平常是没有单独上奏的权利,曾况动用关系,他的奏章附在行省一起,战事从权,加之皇上有关照,也顺利到了朱元璋手里。
听说傅忠在靖边杀了任范,他倒不十分在意,战争嘛,哪有不死人的。但后来的传说越来越离谱,全都是傅忠的手段令人发指。
想起傅忠在移交时给自己的方便,听到这次战役的精妙之处,他有心为傅忠说几句话。信中无非是以军人身份,赞叹傅忠为大明难得的智将。
这些话一点也救不了傅忠,却说出了一个基本事实,战争发生在榆林境内。
朱元璋有心把这本奏折淹了(就是不拿出来说事),朱标却直接向御案走了过来。
看来这次杀不了傅忠,可惜了这么大的布局。这个傻儿子啊,为了傅忠,竟然不惜屡次违背我的意思。将来要是不忠于我儿,我做鬼都不会放过他的。
朱元璋打定了主意,人可以不杀,官是不能让他当了。再有本事,自己留着玩去吧。
榆林新政,还没完全展开,就要断送在老朱的手里了。
:()大明,从尚公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