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段历史发生在公元1435年至1449年,主要讲述朱祁镇听从宠臣王振的建议,亲征瓦剌,结果全军覆没,皇帝本人被俘虏。国不能一日无君,这时候朱祁镇弟弟朱祁钰登上皇位,重用于谦解了北京之围,为大明朝续了命。
这个时期,世界历史上,1438年,鞑靼贵族兀鲁?穆罕默德在今俄罗斯中部建立了喀山汗国。1444年,朝鲜创制训民正音(朝鲜拼音文),也就是现在朝鲜语或韩语。同年,波兰等国联军与土耳其在瓦尔纳会战,土耳其获胜,联军几乎全军覆灭,自此西方各国基本放弃拯救拜占庭帝国。
于谦有诗道: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话说,宣宗皇帝朱瞻基驾崩,留下个九岁的太子。朝堂里头,有人琢磨着:“哎,这太子太小,咱要不换个大点儿的君主来坐这龙椅?”英国公张辅、杨士奇、杨荣这些老臣子们一听,赶紧进宫哭灵,哭完了,一抹眼泪,直奔太子那儿,一进门,“扑通扑通”就跪下了,齐声高喊:“万岁!”这一嗓子,那些个想立长君的风言风语立马就消停了。咱们这位九岁的太子祁镇,就这么坐上了龙椅,成了英宗睿皇帝,第二年,改年号叫“正统”。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位关键人物,太监王振,山西大同的。他原来在东宫伺候小皇上,皇上一即位,嘿,立马就成了司礼监的大红人,皇上对他那叫一个宠信,不直呼其名,尊称为“先生”。这一来,王振可算是权力滔天了,威风凛凛,想干啥就干啥。
有一天,张太皇太后把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还有尚书胡滢这些大佬们都召到便殿,小皇上站在一边。太后瞅瞅小皇上,又瞅瞅大臣们,说:“这五位,是先皇留给你的宝贝,有啥事儿,都得跟他们商量着来。”说完,又叫来了王振,这一见王振,太后的脸立马拉下来了,恨不得立马宰了他。小皇上一看,赶紧跪下求情,这才救了王振一命。
正统二年六月,京城大旱,街上的孩子们用土堆成龙,跪着祷告求雨,一边拜一边唱:“雨帝雨帝,城隍土地,雨若再来,还我土地。”一群孩子吵吵嚷嚷的,也不知道这歌谣哪儿来的。没多久,还真出了两档子大事儿,一个是监国即位,另一个就是复辟。您猜怎么着?有人解读这歌谣,“雨帝”指的就是后来的皇上,“城隍”是郕王,“再来还土地”就是说复辟的事儿,后来还真都应验了。
太皇太后张氏一走,王振更是无法无天了。有个叫刘球的侍讲官上书弹劾王振,结果被王振扔进了大牢,还派人把头给剃了。王振还看大理少卿薛瑄不顺眼,也把他扔进了牢里,打算弄死他,多亏了其他大臣求情,才捡回一条命,放回老家种地去了。这时候,“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也相继离世,王振更是横行霸道了。
福建那边,有个叫郑茂七的,自称闽王,拉起了一支几十万的乌合之众,一时之间,人心惶惶。这家伙的儿媳妇廖氏,那可是又妖又淫还善战。后来,御史张楷出兵,把这郑茂七给斩了,宁阳侯陈懋又平定了他的余党。
转眼到了正统十四年,北方的也先派了两千多人来进贡马匹,说是三千匹。王振一看,嘿,这明显是诈骗嘛,直接给马价砍了一半。这一来,两边关系就僵了,也先发兵来打咱们边境。这时候,天上星星也不对劲儿,有个叫徐珵的苏州侍讲,懂点儿天文,说:“大事不妙啊,灾祸不远了。”说完,立马打发老婆孩子回老家。他老婆孩子不乐意啊,徐珵急了:“你们想当鞑子的媳妇吗?”
果然,也先大军压境,大同那边吃了败仗,边境的城堡丢了不少,消息一个接一个地传来,急得人心惶惶。王振呢,也不跟大臣们商量,硬是要挟着皇上亲征。百官们跪在宫门口,上书恳请皇上留下,皇上愣是不听。
七月十七,皇上带着五十多万大军出发了,留下太监金英辅佐郕王守家。这一路,又是风又是雨,人心惶惶,败报一个接一个。王振还不听劝,非要往前冲。到了大同,前锋西宁侯朱瑛、武进伯朱冕全军覆没,王振这才动了回头的念头。
王振那厮,前一天还硬气着呢,非要带着大军往前冲。第二天,大同的副总兵郭登建议皇上从紫荆关回去,安全稳妥,可王振偏不听。大军路过鸡鸣山,敌人就追上来了。王振派朱勇带着五万大军去抵挡,结果敌人两翼包抄,朱勇那五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兵部尚书邝野一看形势不妙,赶紧劝皇上赶紧跑,进关里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