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丞相接着说道:“即便派出使者,我们也需做好两手准备。
一方面让大将军周熊加强军备,以防万一;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大皇子在富州府的一举一动,不能让他有可乘之机。”
太子殿下点了点头,说道:“左丞相你果然考虑的很周全,到时候你就负责给大将军周熊提醒一下吧!
太子殿下和左丞相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选定了一名能言善辩、机智聪慧的使者,代表朝廷前去和大皇子李逸尘谈判。
随后,太子殿下和左丞相,皇后三人在一起商议了让太子早日登基称帝的事情。
直至夜幕降临,书房内的烛光依然摇曳,他们为了朝廷的稳定,仍在苦苦思索着最佳的解决方案。
翌日清晨,朝堂之上,左丞相上前一步,拱手说道:“太子殿下,如今局势紧迫,当务之急,您应该尽快登基称帝,通昭告天下,以达到名正言顺的地位。
如此一来,不仅能稳定朝局,更能让天下百姓知晓正统所在,使人心归附。”
皇后在一旁也是附和着,她面容庄重,语气诚恳:“丞相所言极是,太子登基称帝乃是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唯有如此,方能在这动荡之时,稳固朝纲,震慑宵小。”
太子殿下微微颔首,神色凝重地说道:“本宫深知此中利害,然,父皇刚刚下葬,在这国丧期间行登基之事,恐遭人非议。”
左丞相连忙解释道:“殿下,非常时期当行非常之事。
如今大皇子叛乱未平,若不尽快确立正统,只怕会给大皇子可乘之机,让他以‘清君侧’之名,蛊惑人心。
此时登基,乃是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苍生,相信百姓和群臣都会理解的。”
皇后也劝说道:“太子,你切莫再犹豫了,早一日登基,便能早一日稳定局势,也能让先皇在天之灵得以安息。”
太子殿下沉思片刻,终于下定决心:“既如此,本宫便依左丞相和母后所言,尽快筹备登基事宜。”
朝堂之上,群臣纷纷跪地,齐声高呼:“愿太子殿下早日登基,重振朝纲,开创盛世!”
右丞相等人在听到左丞相和皇后的提议后,本想站出来反对。
他们在心底认为此刻正值国丧期间,操办登基之事过于仓促,且不合礼法。
然而,当右丞相刚要迈出脚步,准备慷慨陈词之时,他的目光扫过朝堂上众人那欣喜的神情,尤其是看到太子殿下那坚定不移的眼神,心中不禁打起了鼓。
他深知此刻若强行反对,定然会触怒众人,甚至可能会被视为大皇子一党的同谋,危及自身的地位和家族的安危。
于是,右丞相犹豫再三,为了保全自己,他还是忍了下去。
他缓缓地缩回了已经迈出的脚,低下头,紧紧攥着手中的笏板,脸上的表情阴晴不定。
最终,右丞相选择了沉默,只是心不在焉地拿起笏板,佯装专注地看着地面,仿佛这朝堂上的激烈讨论与自己毫无关系。
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不安,对自己的懦弱和妥协感到羞愧。
随后太子殿下目光炯炯地看向了礼部官员所在之处,语气坚定而有力地说道:“礼部的诸位爱卿,三天后就是黄道吉日,你们尽快筹备登基大典,务必精心筹办,切不可有半分疏忽,。”
礼部尚书赶忙出列,恭敬地行礼道:“殿下放心,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敢有丝毫懈怠。”
退朝之后,礼部上下一片忙碌。
官员们纷纷各自东奔西走,准备着皇帝登基的事情。
他们深知此次任务重大,关乎新君登基的祥瑞之兆和朝廷的威严。
几位经验丰富的老臣围坐在一起,争论不休。
有人主张现在届时紧张,各方面都应简单快捷,有些过程能不要的就不要,让太子殿下早日登基;
有人则认为现在正值多事之秋,应当更加谨慎,更应该遵守祖宗的规矩,免得有心之人说三道四,不承认太子殿下的正统。
经过紧张讨论和商议,礼部终于决定了还是以简单快捷为主,他们将结果呈递给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看过之后,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甚好,就依礼部所定,即刻着手筹备登基大典的各项事宜。”
于是,接下来的三天,整个朝廷围绕着登基大典忙碌起来,从礼服的制作到典礼的流程安排,从宫廷的布置到邀请各方宾客,每一个环节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只为迎接新君的登基,开启新的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