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后,祝军的射击就慢慢停了,再勤奋的人也不是永动机,该累还是会累。
这段时间祝军的水平逐渐增加,吴军的伤亡也逐渐增加,不过一轮齐射造成的伤亡最多也就在个位数。
祝军的箭袋都快要射空了,实际杀伤人数也不过百来人。
此时多杀一百人,或者多杀数百人,意义都不大,没有特别大的意外,与源大夫的赌局肯定是赢了,他现在更担忧的是全局。
他之前推演过吴军的战术,猜测吴军是以鲁国为重点攻击的斜击战术,虽然未能观察全局,但管中窥豹,从吴莒对战中也能看出一点端倪。
吴国以奴隶充数,拖住莒军右翼,按说中军就应该比莒军更多,但其实与莒国的交锋中,无论是在哪里,吴国都是人数劣势方。
吴国的兵力远比想象中要少,那这些兵力去哪了?如果是去攻齐国,似乎有些杯水车薪,所以只能去攻鲁国。
现在吴国竟然在人数劣势的情况下打败了莒国,另一边人数优势,打败鲁国应该也不成问题,最终会是吴国三方面包夹齐国。
齐国虽强,毕竟未出全部兵力,被吴国这么打,失败的可能性也很高。
所以祝平炎时不时就要跑过去观察一下齐国的情况,随时准备跑路。
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齐军越战越勇,竟然在正面打退了吴军,莒子立刻命令进攻,由于吴军中军溃退,之前攻击齐军右翼的公子光便脱节,齐军只要调转方向,就能立刻与莒军夹击公子光。
所以公子光唯有撤退,而且要非常快的撤退,阵型都难以保持。
祝军先放出一轮齐射,一次便杀伤上百人,然后全军以散兵冲锋,很快超过了莒军,但还有比他更快的——源大夫的战车。
祝平炎敢直接以散兵冲锋,那是他知道自己的兵可以快速恢复阵型,源大夫的战车敢与大部队脱节单独冲上去,那就真是玩命了。
战车冲出去容易,如果情况有变,再想掉头转回来就难了,所以吴军若是诈退诱敌,他铁定要玩完。
不过吴军显然不打算忽然重整队形应战,他们是真的在败逃,所以源大夫没有死,像个战神一样冲进人群中砍杀。
与莒国这边如狼似虎的追击不同,齐国是典型的春秋国家,非常讲规矩,追到了规定距离就不再追击。
没错,那时候打仗连追击距离都有规定,归根结底,春秋前期的小规模战争只是贵族的竞赛而已,没打算把对方搞死,甚至还有过败退的人车子坏了,追击的人停下来指导他修车,修好了再追。
不过打到春秋后期,战争烈度逐渐增大,已经有许多国家被灭亡,战争形式也在向战国转变,所以春秋中后期的莒国和春秋前中期的齐国有些格格不入。
莒国说到底只是小弟而已,齐国不追了,莒国自然也不敢孤军深入,莒军停了,源大夫的十辆战车哪还敢耀武扬威,也赶紧撤回本部。
这一战就此结束。
-
这场仗既不是为了灭亡吴国,也不是为了杀伤吴国的有生力量,所以打仗不是重点,后续的谈判才是重点。
四国谈判的同时,源大夫也在与祝平炎谈判。
说是谈判,不如说是恳求,主要思想就是,刚刚在外面人多,现在咱俩私下谈,我给你跪了,求放过。
源大夫行礼,祝平炎也立刻行礼,绝不占一点便宜,满嘴都是仁义道德,各种说明双方平等,这种大礼不合适。
源大夫刚开始还很高兴,觉得这人可以处,于是问道:“那一百匹战马……”
祝平炎赶紧抢答:“源大夫已经准备好了?果然一言九鼎,换成那些不讲信誉的下大夫,必然推三阻四不肯守诺,行军途中,我不止一次听人夸奖你的品德,果然众望所归之人,必不负众望。”
行礼?我要你下跪磕头干嘛?
我花这么大心思,是专门为了折辱你?我又不是脑残。
我需要你的由衷赞美与心悦诚服吗?不需要,你对我没有用。
祝平炎的目的从始至终都很单纯,就是要那一百匹战马,所以别的都无所谓。
作为这个时代的贵族,源大夫很在乎面子,被祝平炎拿话这么一堵,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
但一百战马实在太多了些,他最终还是厚着脸皮说道:“战马我肯定会给,不过数量能不能重新商议?”
祝平炎见戴高帽子没用,改变策略讥讽道:“当初我们可是在莒子的宴会上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