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侯以隐忍换来了鲁侯的相助,于是给吴王下了战书,约定再次开战。
上一战是吴王胜了,但他拿着战书却忐忑不安。
他打赢了,反而没了自信。
齐侯初入地仙,战力却强大到不可思议,如果两人境界相同,他甚至怀疑自己会被秒杀,即便自己占着境界优势,也是勉勉强强才打赢。
他不愿意相信是自己弱,只能归咎于齐乃大国,气运强势。
但如果这么想,就无法回避另一个问题:双方都未动用社稷。
神灵为了巩固诸侯权柄,会赐予传国神器,以便对抗真正凭自己成为地仙的天才,这种神器代表着诸侯国运,所以被称之为社稷。
齐国的社稷,应该也会比吴国更强。
那如果齐侯不肯认输,真的动用社稷,自己又该怎么办呢?
退让?那就必须面临巨大损失。
也动用社稷与之一战?那就是死战了,如果战败,便没有活路。
如今齐侯要再战,必然是有了准备,不管是不是动用社稷,实力肯定都会提升,可自己的实力就这么多,这一战肯定要输。
上一次双方士兵交战,吴国败,这次双方君主交战,如果还是吴国败,那吴国这些年的发展,便都要毁于一旦。
长久以来,吴国一直是中原看不起的蛮夷小国,赏赐一个子爵而已,对中原大势无任何影响,在以前,莒国都能吊打吴国。
吴国的崛起,也就是近两代的事,而要说吴国崛起的原因,就不得不提那中原动荡的晋楚之战。
-
在周这样跨度极大的王朝,很难简单的用一成不变的东西解释整个时代。
周初并没有严格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度,真正代表分封关系的只有侯爵,侯指的是管理一片区域的武装领袖。
从目前出土的金文中可以得知,很多后世以为的公爵,在这个时期其实都被称为侯。
最简单浅显的两个证据,姜太公分封齐地,齐国却只是侯爵;晋国是武王之子的封地,后世的晋国国君也都是公爵,但最初晋国国君被称为“侯伯”,也就是诸侯之长,可见当时的确没有公爵。
公是长者,伯是长子,子男同级,都是成年男性的意思,这些都是源自于家族的尊卑关系。
在血缘政治时期,这些家族的尊卑关系,也代表所有人对尊卑的普遍认知,所以在周朝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诸侯们逐渐出现等级差距,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爵位制度也逐渐确立。(在具体的分法上有争议。有认为公一等,侯伯一等,子男一等,也有认为公侯一等,伯一等,子男一等,还有觉得公侯伯一等,子男一等,说法很多,这里取最简单的公侯伯子男五等。)
但有意思的是,开始强大的国家在后期反而弱小。
公爵一般是周王血亲,分配中原地区最好的土地,再有就是前代皇室,遵循灭国不决祀的传统,周灭商,但依然分封商人后裔,前前朝的皇室也会受封,尧舜禹的后代均受封,不过虽有公爵头衔,却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了。
在西周时期,这些公爵们都还算是大人物,能参与许多历史大事,但越到后面越惨,春秋时还有个宋国撑着,战国时期更是被直接吞并。
究其原因,这些公爵被诸侯们围在中间,想要发展会四处受限,而边缘的那些外姓诸侯却可以随意开疆拓土,很快国力就超越了这些公爵。
这其中有吴越,但最典型的应该还是楚国。
周,尤其是东周,处于时代变革期,是人类飞速发展的时间段,生产力的进步,使得人类可以征服更险要的地形,领土不断扩张。
相较于四面都有邻国的中原国家,秦、楚这样的边缘国家最能吃到时代发展的红利,其中以楚的发展速度最快。
楚国刚建国的时候,穷的连牛都没有,从邻国偷了一头牛来祭祀,先王只能坐柴车穿破衣,就连给周天子进贡,也只有滤酒用的茅草和辟邪用的桃木。
天下诸侯会盟,楚子只能卑微的负责滤酒,连参与会盟的机会都没有。
但是地处边缘,有无限广阔的荒地可以扩张的楚国很快发展起来,开始了与周王室斗智斗勇的数百年。
楚国地处偏远,所以经常不尊周王室,至周夷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不敬天子,于是当时的楚子熊渠称王。
至周厉王,强化国家权威,并且打算重点“服夷”,熊渠害怕被打,所以不再称王。
百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