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援军队,不可能不装备火器。
刘晔、黄承彦、黄月英领头的大汉科研团队,一直在改变,和研发新的军械。
就拿重甲来说,强度增加,重量下降,很快便能大规模推广至所有重骑兵。
节省成本的同时,不耽误重骑兵的战斗力,甚至还在某些方面有所加强。
“是啊!”
“守住西域,和歼灭来犯之敌,是不一样的效果。”
“倘若仅仅是击退敌军,守住西域,恐怕到时候,难以向百姓交待。”戏志才附和道。
掌兵者,不可心软。
郭嘉和戏志才皆是兵法大成者,绝非心慈手软之辈。
若是以前在幽州的时候,他们不会操心这些事情,刺史是卢植,是刘备,民生问题,百姓疾苦,是刺史该关心的事情。
他们只需要出谋划策,将幽州对敌战争的利益最大化,战果最大化。
然而,此刻不行了。
他们已经到了军政处一段时间,那堆积如山的奏本,让他们更多更好地了解到了百姓生活。
再者,以他们的智慧,绝对能够看得出来,奏本之上,假话居多,美化居多,真实的百姓生活,比之美化后的,要相差许多。
听完戏志才的话,荀攸微微点头,赞同他的说法,补充道:“战事一起,苦的就是百姓。
如果百姓的苦,能够换来巨大的战果,歼灭敌军,或者反攻倒算,那么他们就会欣喜鼓舞,认为自己吃的苦值了。
倘若只是守住西域,放跑了入侵者,没有反攻清算,即便百姓在听到消息的第一时间会觉得兴奋。
但时间一久,等他们反应过来,就会发现不值得,就会想要讨回一个公道,甚至为了心中的公道,而选择以个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并不是一个好结果。
积攒起来的怨恨,若是无处宣泄,就会伤到自身。”
“黄汉升带兵出征,还有一月之期,一月之内,我们要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来,要一战定西域,彻底解决西域问题!”
开玩笑时,荀彧是被人质问的‘坏人’,谈及大事的时候,他就是最德高望重的首辅大臣。
就算是一向没有正形的郭嘉,也神色郑重,没有丝毫懈怠。
话音落下,郭嘉、戏志才和荀攸同时点头回应:“愿为大汉献策,尽己身绵薄之力!”
四人结伴进入军政处,商讨西域作战计划。
……
就在四位军政大臣,为了找到一个彻底解决西域问题的作战方案,而没日没夜,不眠不休的时候。
天子的诏书,也传遍了天下。
原本,刘辩只是让荀攸将他的手书,复刻下来张贴出去。
四人一番合计之后,决定扩大宣传。
既然打算调动民众情绪,激励民众积极参与征兵,前往西域作战,那么就把西域面临的危机,以及西域之战的影响,拔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让每一个大汉百姓都意识到,西域之战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此战关乎每个人的生活,如此一来,兵源和士气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荀攸主管的兵部,将天子的手书,以及西域的战事,加以文字渲染,夸大贵霜和安息联军的强势,描绘大汉将士在西域的坚守待援,以邸报的形式分发至各地驻军。
荀彧主管的吏部,则是在兵部邸报的基础上,稍作修改,更符合普通百姓理解后,下发至全国各地官府,张贴出去,由当地官员每日宣读,向百姓传达西域的消息。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帝国上下一条心,在筹备军粮的时候,受到阻力会极大的减少。
同时,能够剔除一部分胆小怕事,想要到军中混日子,吃军饷,镀金边的人,能够加入到援兵序列的,都是了解到西域艰苦,和战事艰难后,依旧选择出征的勇武之士。
依此征集到的士兵,一定是最精锐的士卒,他们有着统一的目标,和不屈敢战的意志。
民间新入伍的士兵,还能够在老兵的帮助下,快速形成战斗力。
不出意外的话,这一支援军,将成为大汉战斗意志最为坚强的军队,直接站立在大汉各军团的第一梯队。
问题是一连串的,解决了军队和粮草问题,作战计划的制定,还是要全力以赴。
熬了几个日夜,对着西域地图,一个个顶着双发黑发肿的眼圈,荀彧面前摆着三份作战计划,分别来自荀攸、郭嘉、戏志才,三分作战计划的内容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