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皇上的想法很简单,他肯定想把太原、晋阳等地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里,没有哪一个合格的帝王,无对权力有着极强的欲望。他也是如此,在他心里,他是天下之主,理应掌控天下,以前他就是这么做的,现在也想这么做。可是他自己也清楚的知道,近年来,由于年老体衰,自己对朝廷的掌控力度在变弱,再加上前几年频发各种自然灾害,积累多年的国库,一下子就被折腾的差不多了。本想着,再好好经营几年,一切就都好了,可是天不遂人愿,突厥人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趁着大周忙于治理各种灾害,于是对大周大举用兵。一时间北部边疆硝烟四起,造成大周内忧外患,国库空虚不已,短短几年的时间,大周的国力就直线下降了。而突厥人更是嚣张跋扈,不断加强对大周的用兵。每年都要在边境上骚扰一番。没办法,朝廷只能增加兵力,并分封藩王,全力抵抗突厥人的进攻。同时也让百姓们看到大周皇室的态度。大周的每一寸土地都没有多余的。对于李玉青,他当时是没有任何想法的,就是想着给天下人看看:你们看看,朕把自己的儿子都安排来守卫边疆了,我大周誓与突厥势不两立。水火不容。不曾想,他一贯看不上的儿子,在幽州反而治理的风生水起。不但击退了前来犯边的突厥人。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而且还能够主动出击,不断深入草原,给突厥人以沉重打击。这可给他出了一口恶气。进而又收复了被突厥人攻陷的三晋大地的南部,现如今,又收复了太原晋阳等地。俨然成了大周北部的强力屏障。整个幽州也被治理的井井有条,一派政通人和,百业具兴的景象。
现如今,对于太原晋阳等地,他有心收入中央管理,可是经过实地考察和朝堂之上的议论就可以看出,现在的朝廷对于管辖太原晋阳等地已经有心无力了。即便强行收归中央管辖,可如今面对突厥人的虎视眈眈,朝廷还有足够的兵力,财力、人力守住吗?太原晋阳等地,从大周丢失以后,皇上就觉得颜面扫地,脸上无光,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列祖列宗。将来史书上也不知道怎么记载自己,他自己可是知道,对于任何一个帝王来说,开疆扩土是目标,守土有责,这是最基本的,要是在自己手上,丢失了祖宗留下来的土地,无论你有多么大的丰功伟绩,也掩饰不了你丢失土地的责任。也抹不去这个历史的污点。为此这次李玉青把太原晋阳等地收复以后,他内心还是很激动的,毕竟是李玉青帮他洗刷了这个耻辱,虽然不是他直接参与的,但是李玉青毕竟是他的儿子,是他的臣子,无论是作为他老子,还是作为皇上,脸面上都是有光的。所以从他自己内心来说,是打心里感谢李玉青的。
现在朝廷无力管辖太原晋阳等地,交给李玉青管理,也是一个没有办法的选择,两权相害取其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朝堂上讨论了许久,皇上这个时候从自己的思绪中回过神来,然后摆摆手说道:“历史不能重演,悲剧不要再发生了,太原晋阳等地依然是我大周的国土,那里的子民依然是朕的子民。朕不想再让突厥人鱼肉他们了,现在朝廷有心无力,交给康王管理,也是无奈之举。至少他还是朕的儿子,还是我大周的臣子。”
众人看皇上变态了,都不再言语了,也知道这个办法也是唯一一个可行的办法,只是谁都不想承担这个责任,现在皇上说出来了,也让一众大臣们喘了口气。
随后皇上话锋一转说道:“你们当中也有许多人实际考察过了,康王也多次上书请求支援,这个你们怎么看?”
皇上这样一说,大臣就知道什么意思了,这是户部尚书说道:“现在国库虽然有部分结余,但是大多都有用处的,所以给康王的支援也是有限的,最主要的还得靠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了。我等也是爱莫能助啊。”
众大臣连忙跟着说道:“尚书大人说的对啊,是这个理儿……”
最后皇上说道:“户部尚书,那你算算,能够给康王支援多少?”
随后户部尚书侍郎等几人就在朝堂之上,讨论计算起来。不一会儿,户部尚书说道:“禀告皇上,臣等算了一下,最多能给康王支援银两三十万两,粮草二十万石。再多就不可能了。”
皇上听了后说道:“那就这样吧,就按照户部尚书说的办。另外兵部也讨论计算一下,支援兵器铠甲等。随从粮草,一同运往太原。”
随后又讨论了一些其他的问题,最后太原晋阳等地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李玉青很快就收到了消息,悬在心里的石头也终于落地了。随后他写信给孙连城,让他继续经营太原等地,同时让他选址建设一个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