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你脊梁上抽出一个井字!”
李三:“那不是抽的,那是刮痧!”
“咋,你家用竹竿子刮痧?”
李三:“祖传秘方,哎呀我的娘啊,媳妇你别刮了!”
“哈哈哈哈哈哈!”
一时间,工棚里充满快活的空气。
……
五间泥坯房修起来很快,还按着余年的要求,在房子上半截镶了好多竹篾编的细网,透气又挡尘。
两间修得又阔又大又长,各起了好几口灶。
一间是做海肠粉,海肠晾干,再磨成粉,和炒干磨碎的鸡肉粉香菇粉混合在一起。
一间是做绿豆粉丝,泡、磨、发酵、取淀粉……
每一个部分余年都专门安排了一个人去做,把程序分解开来,成了一个粗陋的流水线。
,!
不但有利于工人们快速熟悉自己的工作,对于方子也有一定的保密效果。
试着开工做了几天,海肠粉做出十多斤,绿豆粉丝也做出来第一批三十斤。
作坊运行得很顺利。
唯有一件事,余年始终挂着。便是海肠产量太低。
女工们的精力很珍贵,她舍不得专门安排人去挖海肠,只好每日让人去码头上收,但四十文一天的工人,派去收海肠,到底也有些浪费。
看她老是琢磨这事,一天,周秀荣就壮着胆子过去对余年道:“余年妹子,我娘家有两个哥哥,平日里常到处跑,他们要是挖了海肠,能不能送到咱作坊来啊?”
她那两个兄弟,脑袋直,就知道卖苦力气扛大包,要是能让他收了海肠转手卖给作坊,赚多赚少,至少还算个轻松活。
余年想了想:“行,不过我可先说明,死的不要,臭的不要,五文一斤。”
周秀荣大喜,连声说成。
等回头给她兄弟信儿,她那两个兄弟周华周富也是欢喜,他们在码头上做得久,收海肠量大了能压到四文一斤,价钱好的时候,七文两斤,收个三十斤海肠,转手就能挣三十文,一天的生计就有了。
何况余年还说有好肥鸡也可以收一些来,又是一笔进项。
两人合计一晚上,大早晨早早地起来,跑到沙滩上赶海,使铁锹挖海肠。
自个挖了五斤,又往码头上收了二十斤,周华周富忐忑不安地将这些海肠送去给作坊。
:()嫁给傻子后,我靠赶海赚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