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是在公元993年2月公开造反,而他造反的口号或者叫造反的宣言可谓是相当振奋人心: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
这句话别说是放在当时,就算是放到任何一个时代都是让有钱人不寒而栗的雷霆之吼,对于此时正处在水深火热当中的蜀川百姓来说这却是天降福音,而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短短数日之内就有数千人聚集在了王小波的身边。热血沸腾的王小波决定带着这些人趁热打铁,他的第一个攻击目标自然就是起义军所处的青城县,而此地最后也是被起义军轻而易举地一鼓而下。为了争取更多的人前来追随自己,王小波在起义的这个月底又将攻击的矛头对准了临近的彭山县。
他之所以选择攻击这个地方是有原因的,因为彭山的县令齐元振在当地既贪又暴,百姓对他的民怨极大且早就想拿他开刀了。赵光义曾经派出秘书丞张枢巡视蜀地,回到京城后张枢向赵光义举报了蜀川有不法行为的百余名官员,这些人最后都相继被罢免,但张枢却对齐元振独加赞赏,说他是一个清官还是个能吏,于是赵光义下诏对齐元振一番大力褒奖。可是,事实上这个齐元振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赃官且还是一个残暴的酷吏,但这人演技了得,张枢被他的一番表演所骗但却毫不自知。然而,公道自在人心,这个齐元振是个什么东西当地的老百姓可是太清楚了。
得知王小波率领一帮不知死活的流氓前来找自己的麻烦,不知死期来临的齐元振恶性暴发,他带着一帮人就主动去跟王小波干架。可悲的是,在数目庞大且群情激愤的起义军面前,齐元振以及他带出来的这帮人只是在片刻之间就灰飞烟灭。
齐元振虽然死了,可愤怒的民众觉得这样死太便宜他了。为了出尽心中的恶气,齐元振的尸体被人特意用一种刀形的钱币给剖腹取心,百姓们以此狠狠地羞辱了这个贪赃成性的恶吏。
在接连拿下两座县城后,王小波是不是应该趁此大好形势继续高歌猛进呢?答案是否定的,起义军就几千号人,而且还都是些不久前还扛着锄头在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他们一哄而上去攻打几乎没有城墙和正规军驻守的小县城自然是手拿把攥,可一旦面对城高沟深的城防设施或是宋朝的正规军,那他们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王小波显然也不是傻子,这种以卵击石的蠢事他断然做不出来。当然,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说,打下一片根据地并初步壮大了队伍之后,王小波现在最该做的整编自己的军队并修缮兵甲以待时局的变化和发展。
可惜的是,史书没有记载起义军在攻下彭山之后又做了什么。如前所言,当他们再次出现在史书里的时候已经是十个月后,而且他们那时候已经聚众数万且敢于同宋朝驻守成都的正规军在野外进行正面硬刚并战而胜之。
那么,在这十个月里他们到底都干了什么呢?这个问题说来其实也不难回答,他们要么是主动选择罢兵止战并在自己的根据地上一步步地做大做强,要么就是被正规军一顿暴打然后退回山里打游击。总之,北宋的中央政府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得知王小波率众起义这事,更无从谈及将这次起义彻底扼杀在摇篮之中,也正因如此才导致这次起义最后形成了让当地政府无法控场的局面。
古往今来,某个地方着火后当地官员的第一反应都是赶紧封锁消息控制事件的影响,然后再调动资源进行灭火。如果选择在第一时间上报火情,那多半会被火冒三丈的朝廷立马问责并由此丢官罢职,朝廷还会指责你毫无担当精神和抗压能力,纯粹就是一个无能和怯懦之辈,然后你也就此被别人取而代之,从此难受重用,所以这种铁定赔本的买卖基本上很少有人会这样做。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当然是知情不报,然后迅速投入人力和物力去灭火,灭火成功后再将此事上报朝廷,如此至少也可以将功折罪。不过,这样做自然也是有风险的,如果灭火失败可就惨了,将来数罪并罚极有可能就是一个人头落地的下场。
有基于此,当王小波揭竿而起之时,蜀川当地的各级官员也是如此心态。况且,他们在最初的时候未必就有多么地重视这次起义,在这些见惯了世面的官老爷眼里这或许就是一群土匪或者是暴民聚众闹事而已,这些人注定翻不起多大的浪。所以,他们完全没有必要在第一时间将此事上报朝廷以致惊扰了圣驾的安宁,等到他们彻底剿灭这些贼人之后再向朝廷报功才更能彰显他们的一片忠贞体国之心。
历史的真相或许就是如此。正如我们之前所言,王小波的队伍在起义初期只有数千人而已,这让当地的官员对成功剿匪这事还是很有信心的,而王小波在拿下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