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极大的伤亡却只能在城下望城兴叹。终于,王继恩的大军从剑门关挥军急进,士气尽堕的起义军面对王继恩火速派来的仅仅数千宋军先锋竟望风而逃,卢斌趁机带领士卒从城内杀出。在城头上被暴打了将近三个月的卢斌这一战是狠狠地出了一口心中的恶气,他迫降两万起义军并率军击杀数万人——这是一场秋风扫落叶式的追击战,更是一场血雨腥风式的屠戮。
我不想说这二十万的起义军是一群乌合之众,而且此时的他们在名义上也不再是什么宋朝的农民起义军,而是“大蜀”国的正规军,但就像东汉的黄巾军和明末年间的农民起义军一样,几千官军经常追着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农民起义军一路狂捶猛打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只能打顺风仗,完全靠着顶在喉咙上的一口气在打仗,一旦被扎了一下立马心气全无瞬间变成战斗力为零甚至是负数的战五渣,这就是土匪和流寇武装的共性。李顺的军队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如此,他们只是靠着人数和一口心气在打仗,若论战斗意志和战场技能他们根本不是一支合格的军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有问题的不止是军队,李顺这个带头大哥、此时的“蜀王”其实也难以称之为一代豪雄。进入成都之后,他就安安稳稳地当起了他的大蜀王,那个曾经每战必身先士卒的战场勇士彻底消失了。四川人常被外地人戴上一个标签——小富即安,我不敢说这是他们的共性,但李顺绝对是这种人,况且他现在是有鞋穿的人,而他更不想湿鞋。如今主宰着曾经可望而不可及的成都,他的进取之心也到此为止,关系到他自己以及其政权生死存亡的剑门关和梓州两战他都没有亲自参与,他俨然以一个功成名就的帝王而自居。反观柴荣、赵匡胤甚至是赵光义和赵恒这爷俩,这些人哪一个不是在当了皇帝之后还亲临战阵?
至于李顺身边的那些“文臣武将”,说句极度客气的话——不过尔尔。刘邦这个人说到其本质也不过就是一个心中有侠义的地痞,但他最后之所以能成大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身边有一帮血性十足且不安现状的猛将和智慧过人且眼光卓绝的谋臣,可这些李顺都没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蜀政权的这些本只是泥腿子出身的上层都在权力和突然到来的巨大成功面前彻底迷失了自我。
说句公道话,这其实也怪不得他们。一个人从一贫如洗到瞬间成为亿万富翁,又有谁敢说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做到锐意进取而不去纵情享受呢?人性就是如此,所谓的人杰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的。
再说一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绝对是世间公理!
:()北宋帝国兴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