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非常憎恨自己为什么没有练出一身如他哥哥那般厉害的盖世武功,面对耶律休哥近乎自杀式的绝命攻击,假如他是赵匡胤附体就定敢与其正面硬刚并极有可能当场阵斩这个契丹勇士,如此一来那天清晨最终获胜的就将是他,就是宋朝,耶律休哥的结局要么是败退要么就是横尸沙场。只要赵光义在那一刻顶住了,最后崩溃的就是辽国人,幽州也就拿下了,燕云也就收复了,甚至辽国都有可能就此崩盘,天可汗李世民曾经彪炳千古的功绩将在他赵光义的身上重现。
如果上述所言的这一切赵光义真的都做到了,他毫无疑问地将挤下他的哥哥成为又一位千古一帝。令人扼腕长叹的是,命运就是这么的滑稽,在距离成功和梦想最近的时候,赵光义在面对死神所施加的巨大恐惧之下轰然倒下了。
,!
终于还是差了这一步,停在幸福前方不远处,我曾那么接近幸福。如果赵光义能够听到这句歌词,想必他的眼泪定会滚滚而流。
对于赵光义这个人,我其实一直觉得他和我们很多人都很像。谁不曾心怀远大的志向和梦想?谁不曾想要名垂青史为万世所敬仰?可是,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我们都曾为了梦想努力奋斗过,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去拼搏过,可我们当中有太多的人在半途或临近终点时被命运无情地打倒在地。当年坐在驴车上抚摸箭伤的赵光义像极了被事业、感情和生活所打倒的我们,而李世民人生里的那种无往而不利的意气风发对于我们来说显得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和不切实际,我们鲜少有人能够体会到李世民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那一番志得意满的无限快感和满足是什么感觉,但赵光义在驴车上的那一番透彻心扉之痛却是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曾体会过的。
我很想知道的是,那些嘲讽赵光义是“高粱河车神”的人如果身处其位且身临其境真的就能够比他做得更好吗?我看未必。赵光义再怎么“懦弱”却也敢于以九五之尊将自己置身于最危险的前沿阵地,他去直面过刀山血海,单是这一点他就比那些只能躲在屋子里敲击键盘的勇士强过百倍。
我最想说的是,在高粱河大败以及雍熙北伐和君子馆惨败之后的那个赵光义。赵光义也是人,是一个有感情、有血有肉的人,几十万宋军将士的阵亡对他这个做皇帝的人而言不可谓不是痛彻骨髓之痛,这和一夜间倾家荡产且已经年到中年的企业家其实没什么分别。但是,遭遇如此重大失败的赵光义没有倒下,宋朝没有因此而崩盘,他也没有因此而丧失掉人生的斗志以及对未来的信心。
相比于赵光义,在历史上名声远胜过他的宋神宗和宋孝宗在这方面就显得脆弱很多,宋神宗因为五路伐西夏的失败以及永乐城的惨败而积郁成疾最终英年早逝,而宋孝宗则在北伐失败后彻底丧失掉了在战场上的斗志。不客气地说,在遭遇失败之后,这两人都废了,但赵光义至死都在跟自己的命运战斗,在他的晚年他甚至面临着与蜀川、党项和辽国三面开战的亡国之局。天佑中华,好在赵光义和他的宋朝最后都挺过来了。
我最后要提的问题是,如果你是赵光义,你能保证自己在遭遇高粱河之败和雍熙北伐的惨败之后还能直挺挺地站立在原地接受命运的下一次洗礼吗?如果有一天,当你辛苦半生甚至大半生的成果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你还能拥有对生活的信心吗?能吗?要知道,很多人即使只是某个亲人的逝去或者某段恋情的结束就从此失去了自我,而在生意场上被一击即中从此一蹶不振的人更是数不胜数。更有甚者,只是别人的一句对他的否定和质疑就能让他怀疑自己的整个人生继而彻底地否定自己。
作为一个帝王,有人评价赵光义是“志大才疏”,这一个评价用于他在军事上的表现是很恰当的,但如果要以此来评价他的整个帝王时期的所作所为,我对此绝对不敢苟同。
诚然,在这一章节里我几乎都在说他的功劳以及赞扬他的强大心智,原因就在于之前我对他的指责已经够多了,在他谢幕之时我只是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他这一生。赵匡胤、赵德昭、赵德芳、赵廷美、小周后、宋皇后,因为这些人留在历史里的疑案以及由此而在民间产生的诸多传说,这让赵光义很难被称之为一个好人,更称不上是一个君子,但我认为他是一个好皇帝,一个为国家和百姓殚精竭虑的有为之君,一个立志要成为千古一帝并为之而不屈不挠地奋斗过的有志之君,但这个好皇帝不是一个好人,甚至是一个伪君子。
《宋史》对赵光义的评价我认为有几句非常公允:帝以慈俭为宝,服浣濯之衣,毁奇巧之器,却女乐之献,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