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人会很奇怪,我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花费如此笔墨来说吕蒙正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就在望都之战结束之前,吕蒙正的政治生涯就结束了,倒不是说他又被罢免了宰相之职,而是他因为突发风眩而卧病在床导致其无法正常理政。赵恒获知消息后亲自去吕蒙正府中探望并希望这位老宰相能够及时康复以便继续为国分忧,然而吕蒙正的病情却迟迟未见好转,于是在这年五月辽军退兵之后吕蒙正便向赵恒正式奏请辞去宰相一职。可是,赵恒的反应是拒绝,他让吕蒙正好好养病,其他的事等病好了再说,宰相之位还是继续予以保留,每月的俸禄也继续按时发放。
赵恒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奈何吕蒙正此时已经是去意已决。四个月后,在吕蒙正前后七次奏请辞去宰相一职后,赵恒终于是不再执拗下去了。吕蒙正就此被免去宰相一职,赵恒封了他一个太子太师的闲职并赐其公爵的爵位——莱国公,从此让他安心养老。
被免去宰相职务两年后,吕蒙正在公元1005年正式获准回到洛阳的老家去颐养天年,而他在洛阳也度过了生命中最后也是最为闲适舒缓的六年。在这六年里他于亭台楼阁之中与故旧把酒言欢,在怡然自得中笑看子孙绕膝尽享人伦之乐。
公元1011年,吕蒙正寿终正寝,享年六十七岁。
关于吕蒙正在出任宰相后所发生在他身上的那些事,我们在这里无需复述,纵观此人前后三次出任宰相的所作所为其实不难对他做出一个评定。
吕蒙正最为人所称道的正是他那近乎于无暇的道德品格,身为一国之宰辅,他克己奉公且既不媚上更不欺下,完全以一身浩然之气立于庙堂之上,而最为难得的是他同时又兼具仁德宽厚之风。常言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人间的真相却是严于律己者往往都很难做到宽以待人,因为这两个词汇并在一起所代表的正是一个君子的最高行为和心理准则,但在极度的赤贫和极致的荣华中都走过一遭的吕蒙正恰好正是这样的一个君子。
当初吕蒙正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的时候遭来了朝中很多人的非议和不屑,在那些人眼里他不过就是一个刚刚进士及第才六年的年轻后生,可就是这样的一个步入官场仅仅六年的人竟然一下子成为了帝国的副宰相,这可是绝大多数官员穷极一生都不可能达到的高度,这自然而然地也就引起很多人的嫉妒、不平乃至是愤怒。可是,这些人除了在私下里打几发嘴炮外也没什么别的办法,谁叫吕蒙正是当时皇帝陛下跟前的超级大红人呢?
某天上朝的时候,一位患了红眼病的老兄实在是忍不住满腔的鬼火,于是他就藏在一道等候上朝的官员堆里对站立在前面的吕蒙正阴阳怪气地哼哼了一句:“哎!真是没想到这种人竟然也能当参知政事啊!”
当时现场的很多人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这句话,包括吕蒙正本人,但在一阵不怀好意的窃笑声中吕蒙正连头也没回一下,似乎他根本就什么也没听见。事后,与吕蒙正交好的同僚提出要将那个在背后说风怪话的人给揪出来,以吕蒙正副宰相的身份以及他在赵光义那里所受到的恩宠,如果这事要办那一定是能成的,而且这人的下场一定也很惨,可是吕蒙正却坚决反对把那个人给查找出来。
他说:“此事就当没有发生过,我也不想知道他是谁。如果一旦查出了这人是谁,就算我不会对他怎么样,但这事却会就此在心里被牢牢记住,所以我还是不知道为好。”
可以想象的是,这事如果换成是寇准抑或丁谓和王钦若会是个什么后果。快意恩仇的寇准可能当即就会扭过头用眼神扫射对方,说不定还会当场就唇枪舌剑招呼了上去。如果换成是丁谓或王钦若,那此人的下场只会更惨,要么事后在暗地里找机会阴死你,要么直接明刀子捅死你。
吕蒙正在做人方面几乎可以说是无可挑剔,这方面不但赵普比不了他,就连号称“圣相”的李沆也比不了他——懂得爱惜羽毛的李沆还曾拍过皇帝的马屁,但吕蒙正从来没有对皇帝歌功颂德,而是时常在皇帝飘飘然的时候冷不丁地去踢黑皇帝的脸。或许有人会说,作为一个宰相,你刚直不阿且仁德宽厚能有什么用?事实上,用处大了去了!
吕蒙正为相期间未见他惩处过某位罪大恶极的奸臣,也不见他提出过什么能够富国强兵的善策,更不见他在对付辽国和李继迁这两个外患上面立下过什么不世之功,依照某些人的标准来看这就是一个对国家毫无贡献的庸碌之辈。然而,如孙子所言,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吕蒙正的高洁品德和刚直不阿的气节正是宋朝的镇国利器,有他在,朝中的那些心怀鬼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