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落,朝中大臣全部瞳孔放大,震惊的看向了间中闺密。
藩属国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可不像两国邦交那么公平。
宗主国对藩属国有一定的话语权,就好比国王的任命。
如果日本成为了大明的藩属国,那么以后南洋的倭寇问题可以彻底解决。
只要倭寇问题解决了,那么就可以减少海上力量的投入。
毕竟朱棣最开始打造大明舰船的理由之一,就是保卫大明的沿海疆域。
可在文官集团眼中,大明南边的海疆,简直就是天然的屏障。
海上力量弱一些,也动摇不了大明的根基。
所以应该将国家大部分的财政用于国内建设。
朱棣眉毛一挑,郑重的看着间中闺密道:
“两国邦交可无戏言,朕看你方才呈递上来的国书,并没有看到日本成为大明藩属国这件事情。”
“朕可不可以理解为,这是在日本幕府不知情的情况下,你一个小小的使臣擅做主张?”
间中闺密闻言,脸上依旧沉稳,没有任何慌张的迹象。
随后,从怀中又掏出一份国书,将其举起。
伺候在朱棣身旁的太监,恭敬的看了朱棣一眼。
得到朱棣的眼神示意后,走下大殿,将间中闺密呈递的第二份国书拿与朱棣。
朱棣接过,打开一看,上面没有日本幕府的国王印章,但是有南洋周遭数十个国家的联名印章。
内容大致就是请求天朝上国出神兵剿灭海盗王陈祖义,事成之后,诸国每年向大明的朝贡增加一倍。
朱棣皱着皱眉,看来南洋诸国真的是苦陈祖义久矣!
但是南洋诸国的朝贡,朱棣是看不上的。
要知道每年外邦对大明的朝贡,无论是洪武年间还是永乐年间,都会以更加优厚的回礼馈赠回去。
毕竟大明在皇帝的心中,大明乃大国,怎么可能落了面子。
看到了最后,还是没有见到代表日本幕府的印章。
朱棣有些怒气的问道:
“间中闺密,这份国书是你联名南洋诸国写的,可是为什么唯独没有你们日本的印章,朕可不可以认为你是在挑衅大明,又或者是日本在挑衅大明?!”
第一份国书间中闺密的解释很生硬,但朱棣念在登基之时确实名不正言不顺,并没有计较。
可第二份国书依然如此,与间中闺密先前说的如果如果大明剿灭了陈祖义,那么奉大明为宗主国的说法相违背。
因为第二份国书没有日本幕府的印章,还是相当于一份假国书。
在一不在二!
间中闺密微微颔首,看着大明皇帝双眸中的怒火,赶紧低下了头。
永乐帝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杀伐之气,让他下意识的打了一个冷颤。
果然,大明这位皇帝的压迫感,跟建文完全不一样。
刚刚与朱棣对上视线的那一刻,间中闺密感觉这位大明皇帝真会杀了他。
他低着头,解释道:“陛下,这虽是下臣手写,但内容却是日本国王的意思。”
“陛下应该知道,日本海域附近有神风,且路途遥远,下臣回去一次也不容易。”
“所以,日本幕府联合了南洋周遭数十个国家之后,让下臣来传达这个意见,请大明出天兵,剿灭陈祖义。”
“陛下,有南洋几乎全部国家做见证,日本不会言而无信!”
话落,满堂哗然。
日本神风的战绩,朝中大臣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了解。
在他们看来,日本的体量与综合国力,虽远远不及大明,但是二者却可以站在同一个等级对话。
完全就是因为日本神风的原因。
毕竟,任凭大明海军再厉害,但是绕不开神风,打不到日本本土。
那么这些国力就是‘假肌肉’。
对日本形成不了有效的震慑。
这也是洪武时期,大明海边倭寇泛滥的原因。
但是大明也不能强行要求南洋周遭国家对日本形成封锁。
还是那句话,国与国之间的邦交在于利益。
南洋周遭大部分国家都没有大明这么辽阔的土地,所以贸易成了一种常见现象。
哪怕南洋周遭国家大部分都认大明为宗主国,成为了大明的藩属国,受大明的掣肘。
日本也没有必要成为大明藩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