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父母官之类的话。
朱棣一番保证之后,带着朱瞻基离开了小酒馆。
…………
出了小酒馆之后,朱棣与朱瞻基一路走到街角,才坐上了回宫的马车。
上了马车,朱棣看着一直低头沉思不语的朱瞻基,忍不住问道:
“大孙,感觉爷爷为你寻的这位老师怎么样?”
朱棣并没有问朱瞻基对陈羽临走之时,提出课后问题有何看法。
因为他感觉那个问题看上去简单,但是按照陈羽的性格与能力,断然不可能出如此低级的问题。
自己就不趟这个难题的浑水了。
反正还有一个擅长动脑子的大儿子,大不了让朱瞻基回去之后,他们爷俩好好研究一下。
朱瞻基闻言,想了想之后,认真的回答道:
“皇爷爷,孙儿对这位老师相当满意,方才几盏茶的功夫,孙儿就已经认识到了老师的才能,简直令孙儿望尘莫及。”
“在见到老师时,本来以为皇爷爷被其诓骗了,毕竟实在太过于年轻,可是听到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赈灾弊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赈灾策略时,孙儿才知道皇爷爷是对的,是孙儿眼界窄了,差一点错过这样一位优秀的老师。”
“尤其是老师的第一课‘实用主义’,一切从事实与实际出发,看看灾民真正需要什么,而不是听那些文官集团在朝廷上满口胡言。”
“还借此延伸到了经商层面,光是今日的一堂课,就足以让孙儿消化好久。”
朱瞻基坐直了身子,正色道:
“皇爷爷,孙儿有这样的老师,以后定能学有所成,成为一代明君,一代为大明开疆拓土的明君!”
“好!”
朱棣听着他最喜爱大孙的壮志豪言,心中一时间也是热血沸腾,一脸慈爱的拍了拍朱瞻基的肩膀。
自古以来,定义一位皇帝的功绩有内外之分。
对内妥善处理政务,使国家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对外则开疆拓土,彰显国威,拓展王朝版图。
以朱棣的性格与抱负,他两个都要。
只有这样,才能掩盖他犯下的过错。
朱棣要让后人提起他时,不再关注靖难之役,而是关注大明的永乐帝不仅是一位下马治国,亦是一位上马杀敌的雄主。
所以一想到如今的太子储君连上马都费劲,他是怎么也喜欢不起来。
好在朱瞻基在继承了老大那些聪慧后,并没有继承老大那一份肥胖。
这样一来,以后一定能将其培养成自己一样,既能治国又能杀敌的皇帝。
朱棣的大手握住了朱瞻基的小手,欣慰的说道:
“好,不愧是大明的好圣孙,今后这大明盛世,便由你我爷孙二人共同铸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