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西洋这样的事情也应如此。
为何封路啊?
难道自己学的历史与现实有偏差?
陈羽踮起脚尖张望了一下,发现这里距离中心地方太远,什么都看不到。
无奈,他只能心怀遗憾的转身离去。
看来想要见识永乐帝的雄风,只能等到一年半之后的科举了。
到那时,自己一定要在大殿之上给朱老四露一手。
………
其实这一切都是朱棣特意为之。
朱棣听闻陈羽想要为下西洋的队伍送行,担心郑和与自己的身份暴露,特意调动了兵马司的士卒,将街道封锁。
在陈羽慢悠悠向着小酒馆方向走去时,跟随在他附近的一队锦衣卫中一人,离开了队伍。
………
坐在马车上的朱棣看着锦衣卫汇报上来关于陈羽的举动,对着坐在身旁的朱瞻基说道:
“瞻基,你老师虽然对功名利禄不感兴趣,可却是一个重感情、喜欢热闹的人,为下西洋送行,他可是起一个大早,只是我指定不能让他看见郑和了。”
朱瞻基听后点了点头,有些不解的问道:
“皇爷爷,老师大才,为什么不向他表明身份,让其进宫做官,为大明效力,孙儿相信如果皇爷爷有老师辅佐,那么大明将会更加强盛!”
计策好不好,只有经过实践才能知道。
否则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前一段时间,朝廷按照陈羽所颁布的计策进行了赈灾。
使用之后,
往日里大量流民聚集在京师导致管理难等难题,这次全部没有发生。
因为流民还没有赶到京师的时候,就已经将他们安置妥当。
以受灾地河南附近郡县,首先展开精盐生意。
要想吃饭很简单:
干活!
这样一来,往年所有赈灾的弊端全部烟消云散。
这让朱瞻基对陈羽更加信服。
但因陈羽目前身份保密,所以这一次的功绩并没有算在陈羽头上。
这让朱瞻基觉得对待自己这个老师,有些不公平。
朱棣轻轻摇了摇头说道:
“我当初曾经邀请过你老师,许诺太子府属官的位置,也就是说只要他答应步入朝堂,就可以直接接触国家大事,可是他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而且表现的非常抗拒。”
“你老师说他心中对于以后是否入朝为官自有打算,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也不敢再做其他动作,否则以后要是你老师不在像这段时间一样对我们知无不言,那么对于大明那损失可实在太大了。”
“所以,我就想着最起码只要维持住这样的平衡就行,当然,你老师在这段时间所做的一切功绩,朕都为他记着,如果以后他真想通了,步入朝廷,朕自然不会亏待他!”
朱瞻基听后,对着朱棣拱手道:
“皇爷爷深谋远虑,孙儿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