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还算平静,甚至透出几分祥和的气氛。
在睡梦中被人拽起来的孩子难免哭闹,大人们总有办法堵住他们的嘴巴。
倒霉的是不懂事的看家狗,除砍掉狗头,没有别的办法。
数不清的居民在衣甲整齐的军队押送下无声无息离开他们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
他们看到刚发生的血腥场面,所以秩序好得出奇。
附近的居民以为锦衣卫奉旨捉人,逃都怕来不及,自然没有人出来看热闹,谁曾料到两坊居民一夜之间全迁移出去了。
为着正德的安全,刘瑾要求官兵们做到神不知鬼不觉,他们显然很好完成任务了。
两天后正德跟余姑娘住进千户府,开始跟她学闽南话。
住进去的还有齐彦名。刘氏兄弟公事在身,回宁杲身边了。
几天下来,余姑娘觉得正德鬼鬼祟祟,不大理会男女大防,基本上没有大的毛病,对他不再像过去不理不睬。
她告诉正德,她的老家在泉州府北郊,有一条河叫洛江,北宋蔡襄在洛江入海口上建一座大石桥,叫洛阳桥。沿江北上二十余里,山冈上有一块又圆又大的宝石,差不多就到她家了。
余姑娘自小离开故乡,闲下来跟人聊聊老家是她的嗜好。
正德对遥远的泉州府,蔡襄的洛阳桥,山冈上的宝石有 一种说不清的憧憬。
除了跟余姑娘学闽南话,他也向齐彦名和侍卫们学武艺。
正德绝顶聪明,学什么会什么,以前没有太多的闲工夫学武艺,现在他觉得刘瑾可以信任,将国家大事交给刘瑾折腾,自己专心练武,功夫突飞猛进,跟余姑娘和一般侍卫,也可以一决高低了。
侍卫和内官平时闲着无事,见正德宠着余姑娘,发觉他长这么大,头一回对姑娘上心,肯定有戏,就都变戏法讨好她。
他们打着正德的旗号大肆搜刮京城的达官贵人,一部分装进自己的腰包,一部分孝敬余姑娘。
一个月下来,余姑娘房间里堆满各种奇珍异宝,她浑身上下珠光宝气,打扮得像天仙似的漂亮。
正德让钱宁做千户府的管家,还让他组织破案。丘聚和谷大用选拔东、西厂得力干将任他调用,没有多久就摸清此案的来龙去脉了。
原来这事跟宁王府没有关系。
余姑娘为了着破案上嵩山找同门援手,路上遇到吴十三和凌十一,两人闲谈中提起儿童失踪案,并说在江湖中可能掀起血雨腥风的案子跟太监有关。
他们没有说太多,其实两人对案子并不太清楚。
余姑娘一路跟踪,凑巧他们上京要找太监办事,路上经常谈到太监。
余姑娘没有多少阅历,便以为两人即便不是元凶,至少也是知情者。
经钱宁查实,案子的真相是这样的,福建镇守中官和地方官员为了巴结宫中太监,偷那些男童,用他们的脑髓炼制“再造神丹”。
钱宁吓得不轻。
倘若真相说给正德知道,他就将天下的宦官全都得罪了。
他向丘聚讨主意,丘聚也觉得事关重大,只能瞒着正德。同时他觉得自己挺倒霉。
“这事怎么让我知道呢,我不闻不问不就得了?这下不欺君还不成。钱宁你给我听好,这事烂在心里头,刀子架在脖子上也不能改口,就说那些男童让人贩子卖到海外去了。”
“让我守口如瓶容易,殿爷的手下也能守口如瓶吗?此案没有犯人,我如何向皇上交代?”
“不用你操心,我的手下哪一个心里头不藏着许多秘密?随便一件都能掀翻天的,对付不能守口如瓶的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脑袋搬家。他们能活到现在,自然没有问题。犯人更不打紧,我们种下好多的强盗,还怕没有犯人来销案?”
钱宁忍不住笑了。
“听说种花种草,还没有听说过种强盗的。强盗怎么种呢,难道说还能有收成?”
丘聚得意地说:
“学着点小子,你虽说锦衣卫千户是挂名你,可也不能一点规矩都不知道。我手下这些当头伙长,有的不干别的,专门混迹江湖,瞅准那些浪荡子弟,勾引他们干坏事,总之是什么坏事都干……”
钱宁问:“杀人越货也干?”
“当然了,否则破不了的人命案拿谁抵赖?这就是为什么叫种强盗了。种下好多强盗,有破不了的案,拿犯过类似的人来,叫他张冠李戴承认下来……”
“倘若他不认如何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