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刘娥默许的。
丁渭及党羽见小皇帝对包拯如此宠信有加,心里越是嫉恨。
定远县。
得到嘉奖的包拯,也是欣然接受了。
只是没想到,皇上的赏赐这么多。
玉带一条,白银千两,这样的财富,普通人一辈子都花不完。
以大宋朝对文人的优待,在包拯看来,其实压根就用不着去贪。
为何还有那么多的官员,不择手段的从穷人嘴里夺保命的口粮。
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岁月匆匆。
不觉三年过去,包拯任期已满,回京待命。
朝廷也派了新的知县来替任。
离任这天。
全城百姓夹道送别,甚至有些从十几里的地方赶来送包拯。
有的送鸡蛋,有的送萝卜,有的送白菜…
百姓满脸的不舍,泪流满面,哭声动天。
他们实在是舍不得啊!
虽然只有短暂的三年,可包拯一直鼓励开荒、减免徭役。
一大半的佃农重新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吃上了一口饱饭。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包拯实行了青苗法。
不错,就是王安石变法中最重要的一条——青苗法!
就是在春末夏初青黄不接的时候,县衙直接给没有粮食的百姓借贷,等秋收之后,再连本带息归还。
而且县衙只收10%的利息,比地主的高利贷少太多了。
这不但避免了无粮的百姓向地主去借高利贷,同时还给县衙增加了一些利息收入,可谓两全其美。
这也使得不足三万人口的定远县,三年之内足足增加了三千人口。
这是只有江南地区十万户的大县才能拥有的政绩。
虽说王安石变法失败了,而且青苗法也是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一条变法,百姓被青苗法弄得民不聊生。
然而包拯心里却十分清楚,青苗法本身并没有错。
这个措施也绝对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只是王安石性格太固执,也不会用人,变法的时候被吕惠卿等小人利用。
使得原本一个利国利民的青苗法,最终成了百姓的负担。
变法派为了政绩,强行给百姓放贷,而且以放贷的多少为政绩的考量,百姓能不憎恨么?
当然。
那是全国性的变法,和包拯在定远县施行的青苗法不可同日而语。
因为一个百里小县,包拯能监管得到,也就不存在强行放贷的问题,一切都是百姓自愿。
而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地主阶级,对百姓来说,这就是仁政。
百姓能不感恩戴德?
他们舍不得包拯离开,就是担心包拯一走,下一任知县便改弦更张,又开始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那他们这些平民百姓又回到解放前了。
但包拯也没办法,三年一调度是朝廷的规制,他左右不了。
也无法左右其他知县不胡作非为,他也只是个知县而已。
朝廷会给他安排去哪里赴任,都还是个未知数呢!
若是升他为凤阳府尹的话,一切就都好办了。
“包大人,我们舍不得您啊!”
百姓掩面痛哭,见者伤心,闻者落泪。
展昭和公孙策无不动容。
这是他们有生以来见过最感动的一个画面了,心中也是一阵不舍。
要不是朝廷有规制,他们愿意一辈子都留在定远县。
可这些都不现实。
因为他们心里也明白,一个定远县不能把包大人束缚住,天下有更多穷苦之人需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