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相,有何不妥?”
见宰辅吕夷简第一个反对,赵祯的脸色也难看了起来。
吕夷简正色道:
“太祖遗训,我大宋士大夫与君王共天下,而非与民共天下。”
“范大人和包大人所言,实乃亡国之举!”
“祖宗之法岂可废?”
“恩荫制度自古皆有,正因恩荫制度,才保证了陛下政权的稳固,以及大宋的长治久安。”
“若抑制恩怨,裁剪官员,则人心涣散,大宋危矣!”
赵祯自然也明白,自己这个皇帝之所以能稳坐江山,便是因为有官僚地主的支持。
如今要限制士大夫的权益,士大夫自然不会同意。
有谁会愿意为了国家利益,割舍自身利益?
至于吕夷简究竟是为了维护吕家的利益,还是站在国家的层面考虑,赵祯就无法推测了。
人心隔肚皮,是公是私,只有吕夷简自己心里清楚。
想到这里,赵祯反问道:“可如今国库亏空,官员冗余,若不抑制恩荫,裁撤恩荫官员,朝廷将何以为继?”
大宋朝的官员,无论是通过科举制度产生,还是通过恩荫制度产生。
因有“不杀士大夫”的祖制存在,文官没有死刑。
就算犯了法,也只是贬官。
从太宗到如今,大宋朝的文官就足足翻了五倍。
而大多数官员其实是没有差遣的,只是挂一个头衔,领着国家的俸禄。
所谓差遣,便是具体的职事。
而有的官员身上更是挂着几个头衔,领着几分俸禄。
这些钱,自然都是从底层百姓身上而来。
国库不亏空都难。
而底层百姓的负担也是越重。
若非朝廷垄断盐、铁、茶叶等,大宋早就支撑不下去了。
吕夷简思索了片刻后,说道:“陛下,国库亏空,可命抄纸院再发行部分交子,以渡难关!”
“是啊是啊!”
“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
百官纷纷附和。
唯有包拯脸色凝重了起来。
交子的产生,原本是蜀地的商人发明。
后在天圣元年,刘娥引用发行,作为货币流通,还专门设立了抄纸院,为国家带来了不少的便利。
作为一个穿越者,包拯当然清楚纸币,比金银铜这些金属货币更方便。
但用纸币,也存在诸多弊端,不容易把控发行量。
尤其是在古代,对国家的经济把控不好,纸币发行超标,只会给国家带来不可逆转的灾难。
如今吕夷简反对裁撤冗官也就罢了,竟提出这等误国误民的策略。
这是想把朝廷的负担转嫁到百姓身上。
说实话,包拯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一向敬重的宰辅,目光如此短浅。
包拯当即怒了:“陛下,吕相之言,乃亡国之论,万不可行!”
吕夷简闻言,都惊呆了,回头怔怔地看着包拯,脸色青筋暴涨,气得都说不出话来了。
他一直很器重包拯,多次保他性命,如今他竟会在朝堂上给自己难堪。
包拯没理会吕夷简的目光,吕夷简对他的恩情,他没有忘记。
但关系到国计民生,百姓的生死存亡,国家的安宁,包拯掂量得清楚其中的轻重。
这种亡国的举措,他不可能任由朝廷执行。
他接着说道:“发行纸币,固然能解决朝廷眼前的燃眉之急。”
“然而货币与生产力应当时刻保持正比,方能保证物价。”
“倘若因国库亏空便要发行纸币,这无异于将朝廷的负担转嫁百姓身上,这不是饮鸩止渴,亡国之兆吗?”
“货币发行一旦超过生产总量,便会导致物价疯狂上涨,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危害。”
“吕相之策,误国误民,包拯实在不敢苟同。”
吕夷简的脸更是扭曲得难看,只觉一张老脸瞬间无处安放。
百官更是惊得不敢作声,垂拱殿上一派死寂,百官的眼睛都在包拯和吕夷简的身上游离。
“陛下,臣以为包大人所言极是!”
范仲淹也鼓足勇气站在了包拯这一边。
委实觉得吕夷简的计策太过匪夷所思。
这哪里是为朝廷好,这是存心想将大宋陷入万劫不复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