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自然也很快便听到了朝野上下的非议。
王朝马汉和张龙赵虎嘴都气歪了。
“这些刁民,亏得大人平时处处为他们着想,如今却恩将仇报,反过来骂大人。”
“就是,大人哪里对不起他们了。”
“要是让我撞见,非得狠狠教训他们一顿不可。”
四人暗地里骂骂咧咧,替包拯感到不值。
好心都喂狗了!
以为平民百姓淳朴善良,没想到全都是无情无义之辈。
早知他们是这样一副丑陋的嘴脸,就不该对他们那么仁慈。
公孙策和展昭听到风声后,也忍不住来向包拯诉说此事。
“大人,东京城内现在都在议论大人,学生以为,一定又是有人暗中造谣。”
“随他去吧!”包拯一副淡然之色。
自从包勉涉案以来,包拯便预感到今日之局面。
这个民族的道德品性,包拯了如指掌。
许多人缺乏独立思考,愚昧无知,随波逐流。
因此,他们往往易受有心之人的操纵。
更甚者,他们乐于在品德高尚者身上寻找瑕疵,在恶人身上挖掘优点。
一个正直的人,即便行善无数,一旦犯下一次错误,便会成为众矢之的,遭到万人唾弃。
相反,一个恶贯满盈的人,只要显露出一丝优点,人们却倾向于宽恕和同情。
坦白说,包拯过去对此现象也不甚理解。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领悟了其中的奥秘。
因为这个民族长期遭受压迫,内心渴望出现一个毫无瑕疵的圣人,成为他们情感的寄托。
正如包公本人,被描绘得越来越夸张,越来越离谱,几乎成了神明。
因此,哪怕只是听到关于偶像的一丝流言蜚语,对他们而言,也会造成心灵上的巨大冲击。
包拯记得前世在网络上,议论最多的人,莫过于曹操和和珅了。
也不知是受到什么风气的影响,竟然有人开始替这两人洗白,还说得理直气壮。
“别人怎么议论,已经无关紧要,你我问心无愧就好。”包拯笑看公孙策和展昭。
公孙策和展昭闻言,心中也才释然了。
关于流言,包拯更未去干涉,任凭百姓去议论。
回到府邸。
包拯让包兴吩咐厨房,好好做几道菜,为包勉庆祝庆祝。
席间。
包勉不停给包拯敬酒,表示感激。
吴妙真也是一改往日愁容,笑容满面。
“三儿,这次勉儿能化险为夷,多亏了你。”
“嫂娘,咱们一家人不说感激的话。”
一家人其乐融融。
“三儿,马上过冬了,我准备买两匹厚一点的布料,给你和勉儿做一身衣服。”
包拯闻言,赶忙推辞道:“嫂娘,您这么大年纪了,就别再操心这些事了,小弟和包勉都长大成人了,会照顾自己的。倒是嫂娘您,小弟一直忙于公务,也没时间多陪陪你。”
吴妙真道:“这是哪的话!你们的衣服,从小就是我亲手裁缝的,我还没老呢,做两件衣服还是可以的,是不是长大了,就嫌弃嫂娘了?”
包拯道:“小弟岂敢?”
吴妙真道:“那就什么都别说了。”
“是!”包拯不敢多言,“那小弟就多谢嫂娘了,包兴,你去库房里领二十两银子,和嫂娘一块去街上挑选布匹。”
“是!”包兴领命。
刚转身就被吴妙真叫住:“不用麻烦。既然是给你做衣服,哪能花你的钱,我有银子。”
包拯闻言,心中一震。
包勉的脸色也是顿时僵硬了下来。
包拯笑道:“嫂娘说笑,您哪来的银子?”
吴妙真道:“你不知道,勉儿每年都给我寄银子,我一直都存在家里,都快有一箱了,是勉儿让我别告诉你,怕你多心。”
别说是包拯,就连展昭和公孙策,脸色也一下子就阴沉了下来。
包勉更是如遭雷劈一般,魂飞天外,赶忙道:“娘,你胡说什么,孩儿的确是给您寄过一些碎银两,您怎么就存了一箱,敢情是您换成了铜钱?”
吴妙真此时尚未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兀自对儿子的孝顺而沾沾自喜:
“你有这份孝心,有什么不好说的,娘说的都是真的,你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