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包拯素来公正,不担心他徇私舞弊。
包拯欣然领命,这对他来说不算是什么重活。
但科考代表的是朝廷对人才的重视,绝不能马虎。
务求公平公正,天下的读书人才能看到希望,好好读书,报效国家。
包拯亲自点名,让未来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担任阅卷官。
务必从这批举子中挑选出,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欧阳修是个实干家,品格好,诗词写得好,文章写得好,一心致力于倡导古文运动。
力求文章以时政为主,排斥南北朝以来只追求辞藻华丽,华而不实的骈文风格。
他主张文章应该有实际内容,能够反映社会现实,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裨益。
欧阳修的文风改革,与包拯的治国理念不谋而合。
这也是选择其作为阅卷官的重要原因。
相信通过这样的选拔,能够为大宋朝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包拯也亲自拟定了科考题目。
以策论为主。
总共三道题目,要求学生“对策”!
分别为义理、经史、时政。
义理和经史自然难不倒考生,所以最主要的就是时政。
包括朝廷税务、刑侦、水旱灾害、人口户籍土地、兵略等。
之所以要加上时政,自然就是为了培养考生处理政务的能力。
大多学生从小就沉浸在钻研笔墨字词之中,读书万卷,可所学的无非经史子集,诗词文章。
所以导致大宋文官上任之后,只知高谈阔论,对如何处理政务、如何应对灾情、如何侦察案子等,一窍不通。
这样的人才,就算下笔如神,对国家又有何用?
所以,科考其实也是包拯变法和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既然皇上钦定自己为监考官,将出题的任务也交给自己,自己何不顺水推舟就从现在开始改革,为国家选定需要的人才。
在包拯看来,科考才是兴国的根本。
将科考试题呈递皇上后,赵桢看罢,都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
“包卿!你如此出题,天下学子有几个能答得上来?”
“陛下,科考旨在选拔人才,大宋的官员不能只知吟诗作对,更需要能随机应变,处理政务,否则诗词做得再好,又有何益?”
“请陛下相信臣!”
看着包拯斩钉截铁的样子,赵桢点了点头:“那好吧,就按卿说的办!”
赵桢从来不怀疑包拯的眼光,因为他很清楚包拯的学问和见识,不是大宋任何一个官员能相提并论。
唯有相信包拯,大宋才能真正走向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