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被苏云劝开后,刘恒的状态变了好多了,虽说依旧节俭、勤政,但是懂得怎么爱自己了。
刘恒偶尔会加顿餐,吃点好的犒劳一下自己;也不会和以前一样,一忙就是一天,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陪陪儿子和母亲,甚至还有时间找云哥下两把象棋。
苏云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以前刘恒的节俭情况和工作状态,他真怕刘恒猝死了。
……
刘恒一直在致力于培养自己的人,在想办法瓦解前功臣集团。
这天,他看到了河南郡郡守吴公的一篇文章,看的是爱不释手。
再结合吴公这些年卓越的政绩,刘恒决定征召吴公入朝,担任延尉卿。
吴公入朝,给刘恒举荐了一个人才——贾谊。
贾谊的存在,诠释了一个道理:
天才,只见我的门槛!
年仅19岁的贾谊,便以博学能文闻名于郡县,深得吴公青睐,聘为了自己的幕僚。
刘恒大喜,有人才他自然开心,于是聘请贾谊入朝担任博士。
贾谊也特别开心,没想到新皇帝这么重视他,他一展才华的机会终于来了!
————————
周勃离开朝堂后,陈平、苏云、灌婴辅佐刘恒,三个人达成了一种奇怪的平衡,朝堂上也迎来了短暂的祥和、安稳。
直到两件事情的发生,彻底打破了朝堂上的宁静。
第一件事,是城阳王刘章去世。
刘恒给他上谥号“景”,他的嫡长子刘喜继承了城阳王。
说来也巧,刘章的嫡长子,竟然和刘邦的二哥一个名字。
第二件事是匈奴的冒顿在听说汉朝发生了大动乱后,也在积极策划着进攻汉朝。
匈奴在经过充分准备后,率领20万大军,大举挥师南下进攻代地。
消息传到长安,举国震动,刘恒急忙召来大家商议。
匈奴人大举进攻威胁边疆,群臣又分成了三派,一派主战,一派主和,另一派从中调和。
主战派以周勃、灌婴为首,他们认为大汉的国力已经增长,如今,匈奴大举进犯,此时正是击败匈奴,一雪前耻的大好时机。
周勃虽然交出了权力,但此时仍然是绛侯,而且是朝中的老臣,刘恒还是把他叫来商议了。
主和派以季布、张苍为首,他们认为大汉此时的国力还没有完全恢复,况且新帝刚登基不久,不宜和匈奴大规模开战。
调和派就主要是陈平和苏云,他们是谁都不帮,谁吵得凶就从中劝一劝,主打的就是一个谁都不得罪。
这朝中要明哲保身,如果站队太明显,必然会被另一方的人针对,苏云跟着陈平,自然不会那么傻。
和苏云比较熟功臣大多都去世了,现在就剩下一些和苏云不熟的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脆跟着陈平调和。
只要刘恒不单独问他,他是不会提建议的。
看着大家吵得不可开交,刘恒也是一阵头大,大家各有各的道理,谁也不能说谁错。
无奈,刘恒只能先让大家离开,他要自己一个人静静,好好想想。
刘恒将苏云和陈平留了下来,他知道两个人心里都有答案,只是不愿意说出来,得罪别人。
没了外人,苏云也不装了,“陛下,臣认为,国力永远都在发展,无论怎么发展,都很难达到大家的满意。
如今匈奴20万大军进犯,他们要的便是从中取得大利益,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些好处,就能让他们退走的。
如果不打一仗,让匈奴见识到汉朝的强盛,匈奴必然会狮子大开口;
况且汉匈之间矛盾已久,不是打两仗就能解决的了的问题,短时间内,和亲政策必然还是难以改变,不打服他们,我们又怎能在和亲中占据主动权呢?”
苏云自然知道后面汉武帝痛打匈奴的事情,对进攻匈奴有很大的热血,他实在不想放弃这么个好机会。
得到了云哥的建议,刘恒又转头看向陈平,希望他也出主意。
陈平一捋胡须,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打是必须要打的,是人家来进犯我们,不是我们去找人家的事情,我们出兵也是天经地义。
趁着现在朝中许多老将还在,一鼓作气将匈奴击败,不然等精通战事老将去世后,我大汉更难以和匈奴开战了。”
刘恒才20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自然是抵挡不了建功立业的诱惑,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