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卓不凡与简策这两大世家的老祖经过一番深入交流和探讨后,终于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这个消息犹如一阵春风,迅速传遍了两个家族。
而此时,卓家那满载着珍贵货物的十条大船早已整装待发。这些船上装满了来自各地的奇珍异宝、绫罗绸缎以及各种名贵的香料等物品。在卓氏商队以及雇佣而来的简式车马商队齐心协力之下,当天这批货物便顺利地踏上了返程之路。
简氏的领地位于北方,一直延伸至南方,其范围恰好沿着堌河西岸呈一字型展开。这片广袤的土地宛如一只张开双臂的巨人,紧紧地拥抱着堌河大北湾区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卓氏商队则从盐浮码头出发,一路朝着南方挺进。他们需要横穿整个简氏领地,这段行程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多里山路,但道路崎岖不平,充满了艰难险阻。然而,勇敢无畏的商人们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们凭借着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精湛技艺,驾驭着马车小心翼翼地前行。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天色逐渐暗了下来。但幸运的是,在夜幕完全降临之前,卓氏商队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曙光——前方出现了一支前来接应的卓氏护卫队。这支队伍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看到自家商队安然无恙归来,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护卫队的引领下,卓氏商队继续前进,不多时便抵达了土坑村。这里是卓氏家族的根据地之一,也是众多族人生活栖息之所。当商队缓缓驶入村子时,沿途的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夹道欢迎凯旋而归的英雄们。一时间,欢呼声、鼓掌声此起彼伏,整个村庄沉浸在了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至此,卓氏商队此次外出贸易之旅圆满结束,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温暖的家中。
土坑村乃是依据白银建村令所建立而成,它静静地坐落于卓山东北部的土地之上。这里的人口增长速度较为缓慢,每日平均仅有 1 至 3 人的新增数量。经过漫长的积累,如今村里现有的丁口也仅仅达到了三百余人而已,但即便如此,它依然被划定为妥妥的二级行政村。
村中居民大多为青壮男女,他们充满朝气与活力。由于地处相对偏远之地,土坑村的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于旱地的种植和养殖产业来维持生计。村民们辛勤劳作,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努力耕耘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整个土坑村的布局显得简洁而又有序。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子里,唯一的街道笔直宽敞,直通东西,将各个区域紧密串连起来。村庄周围环绕着一圈厚实的土墙,这不仅是一道防线,更是村民们心中安全的象征。站在高处俯瞰,土坑村宛如一颗镶嵌在卓山脚下的明珠,虽然并不耀眼夺目,但却散发着独特的宁静与质朴之美。
在土坑村的东部,一道长达 70 米的夯土城墙巍峨耸立。这道城墙高近3 米,底部宽度近 1.5 米,顶部则略微收窄至 1 米。城墙上特意预留出一个宽敞的 4 米门洞,方便村民和车辆进出。而那扇用于关闭城门的吊门,则是由数根粗壮的原木精心拼装而成,看上去厚重而坚实。
城墙的东面墙外 5 米之处,有一条宽阔的旱沟横亘其间。这条旱沟宽近 3 米,深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 2 米,但目前尚未通水。尽管如此,它依然如同一条沉睡的巨龙,静静地守护着土坑村。
在城墙两侧的土坡之上,分别矗立着两个了望塔。这些了望塔不仅可以作为观察敌情的据点,同时也是简易的箭塔,一旦遭遇外敌入侵,便可从这里向敌人射出致命的箭矢。
走进村子内部,可以看到一条宽约 10 米的通道贯穿东西。通道两旁,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各式各样的房舍。有些房屋建造得颇为精致,白墙黑瓦,错落有致;而另一些则相对简陋,仅仅是用泥土和茅草搭建而成。不少人家甚至还充分利用了房舍后面的土坡,挖掘出一个个简单却实用的窑洞。这些窑洞冬暖夏凉,成为了村民们居住或储存物品的好去处。
土坑村,这是一个被世人所熟知极度缺水的村落。在这里,水源稀缺得如同沙漠中的绿洲一般珍贵。而整个村庄,仅仅只有两处水源可供人们使用。
其中一处位于城墙外东侧,与简氏接壤之处有一个巨大的水塘子。这个水塘子虽然面积广阔,但由于常年受到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其储水量并不算多。它就像是一颗脆弱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干涸的土地之上。
另一处水源,则隐藏在西山之中。那是一个小小的山塘,静静地躺在山间。然而,即便如此,它所能储存的水量依旧有限,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