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父亲出门借粮,回家的时候,那个落魄愁苦的身影,年少的他当时候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但是很快,一切来得那么突然,如山崩地裂般猛烈,让年少的他遭受了沉重的当头一击。
“没有借到粮食的朱五四一家,陷入了绝境。”
“最开始,是朱家的顶梁柱,为了老朱家一家子大大小小倾尽一切的朱五四,活生生饿死了,紧接着,是朱元璋的大哥,然后是大哥的儿子,再然后是朱元璋的母亲。”
“亲人一个接着一个饿死,年少的朱元璋只能眼睁睁看着却又无能为力,朱元璋当时有多痛苦,常人恐怕难以想象。”
朱辰并没有想太多,他只是想借朱元璋的例子给老黄讲明白土地兼并的过程以及危害。
所以,朱辰只是客观的陈述,并没有太多的感情波动。
然而……
听朱辰讲述这一切的老黄,却是情绪异常激动,眼眶通红,呼吸不自觉的加重,眼中充满了痛苦与追思。
朱辰有些看傻了。
这个老黄的代入感有些夸张了。
如果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就是朱元璋呢。
不过怎么可能。
自己书店的忠实读者,怎么可能是朱元璋?
朱辰撇去心中不切实际的想法,继续道:“朱五四一生勤勤恳恳,老实巴交,从未想过要算计谁害过谁,只想过好他的小日子,但就是为了一个小小的家庭倾尽一切的他,最终却是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甚至,一直到死,朱五四恐怕也没有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种了一辈子地的他,死了以后竟然连一块小小的安葬之地都没有,怎一个惨字了得。”
“没有饿死的朱重八和其他兄弟姐妹,只能选择迫不得已的另外一条路,成为了流民,成乞丐的成乞丐,当和尚的当和尚,艰难求生。”
“朱五四一家的遭遇够惨了吧?”
面对朱辰的问题,朱元璋重重的点头。
事情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年,但再一次提起的时候,朱元璋的胸口还像是压了一块铅石一般,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在朱辰面前,他也想掩饰自己的情感,但他做不到。
这么多年了,他还是不能够放下分毫,可见那些事情对他的创伤有多大。
朱辰继续道:“但是,这样悲惨的家庭,在全国各地却到处都在发生着,无数的家庭在遭遇着和朱五四家一样的惨剧。”
“你说说,那些侥幸活下来的人,会怎么做?”
朱元璋咬牙回道:“揭竿而起。”
“不错。”
朱辰点头:“因为大家都活不下去了,唯一的出路,就只有揭竿而起,奋起反抗。”
“一个人反抗,也许掀不起什么浪花,一群人反抗,也许很容易就镇压下去了,但是全国各地四起的反抗,就会想四处渗水的大坝,想要堵住可没有那么容易,溃口会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不可阻挡之势。”
“这也便是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往往是一个王朝走向灭亡的征兆。”
“而在元朝末年的那场农民起义中,朱元璋逐渐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他从微末中崛起,最终完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帝业,成为一代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
说到这里,朱元璋的眼中隐隐闪过一丝骄傲之色。
他能够从尘埃中崛起,走到人世间最高的那个皇位,即使是放在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中,他也绝对担得起传奇二字。
故事讲到这里,朱元璋也彻底弄明白了土地兼并的概念。
他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的时候,朱辰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朱元璋建立了新政权以后,原本依附于元朝的贵族地主等几乎被消灭,于是,在朱元璋的新政权下,这些土地和财富将被重新分配。”
“朱元璋的家族以及那些追随朱元璋打下天下的人们率先获得了这些土地和财富,成为了新的贵族和地主,而且因为经历战争,人口稀少的原因,原本佃农们也可以去开垦属于自己的土地,从而摆脱佃农的身份。”
“新朝新气象。”
“明朝在朱元璋的带领下,逐渐稳定下来,人口增加,开始走向欣欣向荣的局面。”
朱元璋点头。
现在的大明,就是处于朱辰说的那种状态。
经过了苦难的少年时光,艰苦的创业时光,命运之神终于向他露出了笑容,他对现在大明欣欣向荣的局面很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