幅与诗词契合的画后,现场气氛已然紧张到了极点。就在众人都等着看张平如何辩解之时,大学士方子缓缓起身。他身形清瘦,一袭长袍在身,举手投足间尽显文人的悠然气度。只见他迈着沉稳的步伐,从容不迫地朝着江国众人所在的方向走去。
方子目光平和却又带着几分审视,在人群中扫视一圈后,开口询问:“请问张平副使!”声音虽不高,却清晰地传遍了殿内的每一个角落。
张平见状,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来。他身姿挺拔,神色坦然,丝毫没有因被质疑而露出慌乱之色。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微微抱拳,说道:“区区不才,愿意领教前辈教诲。”说罢,他先是看了一眼那两幅画,目光在画面与题诗上停留片刻,而后又缓缓转头看向方子。那眼神中,既有对眼前状况的洞悉,又带着几分从容与淡定。随后,他竟笑着说道:“我承认,那两首诗是我抄的,那又怎样?”
此话一出,如同一颗重磅炸弹投入人群。江国满朝文武皆面露震惊之色,有的大臣甚至忍不住轻呼出声。他们本以为张平会矢口否认,或者极力辩解,却没想到他竟如此干脆地承认。
而梁朝的使团众人同样惊愕不已,使团中的成员们面面相觑,眼中满是疑惑与不解。他们实在不明白,张平为何要做出这样的举动,这岂不是将自己置于极为不利的境地?
然而,张平似乎并未在意众人的反应。他脸上依旧挂着那抹淡淡的笑容,又笑着问方子:“请问这两副画卷你是从哪弄来的,这两首诗词是你自己的,还是谁的?”
方子见张平如此反问,神色依旧从容,大大方方地说道:“这两幅诗句乃是家师所留。家师一生醉心文学,所作诗词众多,只是大多未曾公开流传,所以外界鲜有人知。前番得知张副使在梁国使用了这两首词,为了让大家明辨是非,还原真相,才不得不在江国夜宴上,将原本的出处展现出来。张副使你乃大才,相信经过此番事情之后,必能潜心于文学创作,将来定有更大的一番作为。”方子的这番话,表面上言辞恳切,既点明了诗词的出处,又给张平留了几分颜面,实则是一击必杀!坐实他抄袭之名!
张平听后,微微点头,却并未就此罢休,而是继续追问:“敢问大学士,令师名讳为何?是姓陆还是姓辛?”
方子神色平静,坦然答道:“家师尊讳陈。”
张平得到回答后,嘴角微微上扬,似乎在印证着自己心中的某种猜测。他没有过多纠缠于此,而是转身,几步转到礼部尚书面前。此时的张平,眼神中闪过一丝锐利,他直视着礼部尚书,问道:“请问阁下,倘若我的诗词真是假的,又当如何?”
礼部尚书听闻,微微一愣,随即将目光投向江国皇帝,恭敬地回禀道:“陛下,若诗词确系造假,此人混入使团,意图不明。为防有诈,自然应当扣下此人,细细查证,看他究竟意欲何为!”
张平听着礼部尚书的话语,没有丝毫畏惧。他微微仰头,高举左手的酒瓶,眼神坚定地回头看了一眼梁国使团众人。只见他血色上涌,脸颊渐渐涨红,不知是因为愤怒,还是因为心中憋着一股劲儿。紧接着,他大声说道:“拿笔来!”
梁国使官们深知张平之才,见他又要提诗,虽心中担忧这夜宴的局势,却也对张平充满信心。一位使官赶忙上前,将笔递到张平手中。而江国的侍从们,听闻张平要当场作诗,也都好奇不已,纷纷围拢过来。他们或许是想亲眼目睹这被质疑之人到底还有何本事,也许是想一睹精彩的诗作风采,竟纷纷要求代笔,让张平口述即可。
张平见状,乐得自在,也不管那么多。他略作思索,脑海中思绪如电,随后镇定自若地开口:“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声音清朗,在殿内回荡。
随着张平的吟诵,众人先是一愣,随即陷入了短暂的沉默。这首诗意境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短短二十八个字,描绘出了一幅清晨细雨中,友人即将远行的送别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江国的大臣们脸上露出复杂的神情,有的暗自赞叹,有的则依旧心存疑虑。礼部尚书皱了皱眉头,心中思忖着张平此举的意图。他虽被这首诗的文采所打动,但仍觉得张平之前承认抄袭之事疑点重重,不能轻易放过。
而梁国使团众人,在短暂的惊愕后,脸上渐渐浮现出欣慰与自豪的神情。他们深知,张平这是在用实力回应质疑。使团中的一位翰林学士忍不住低声说道:“张副使之才,果然名不虚传,这临场作诗的本事,岂是一般人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