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若不妥善处理,这场夜宴很可能会演变成一场外交冲突。他深吸一口气,起身向皇帝恭敬行礼,说道:“陛下,尚书大人与翰林学士所言,皆有其道理。文学之事,本就多元,不同见解实属正常。此次在贵国参与文化联谊,我也是抱着学习交流的心态。若诗作真有让贵国同仁产生误解之处,我愿虚心受教,日后加以改进。但诗词创作,本就融入了创作者当下的心境与感悟,或许正因文化差异,才让同一首诗有了不同的解读,这也不失为文化交流中的一种乐趣。还望陛下能以更广阔的胸怀看待此事,莫让这小小分歧影响了两国的友好情谊。”
张平一番话说得不卑不亢,既展现了梁国的谦逊态度,又巧妙地强调了文化交流的本质。皇帝听后,心中暗暗点头,觉得张平此人颇为聪慧,能在如此紧张的局势下,说出这番得体的话语。
皇帝微微一笑,缓缓说道:“张副使所言极是。文化交流,本就该求同存异,相互包容。今日这场争论,也算是为这夜宴增添了几分别样的色彩。此事便到此为止,大家继续享用晚宴,莫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 皇帝的话,如同给这场争论画上了一个暂时的句号,众人纷纷应和,气氛也逐渐缓和下来。
然而,这场看似因诗词而起的风波,背后隐藏的复杂局势,却让梁国使团众人深知,此次夜宴之行,恐怕不会如此简单地结束,还将面临更多的考验。在这看似平静的夜宴背后,一场没有硝烟的外交之战,或许才刚刚拉开帷幕。
在太和宫夜宴的紧张氛围稍稍缓和之际,众人的目光却又被江国礼部尚书的举动所吸引。只见礼部尚书迈着沉稳的步伐,径直朝着南照国的大学士所在方向走去。他的神情严肃且庄重,仿佛正进行着一项极为重要的仪式。
抵达大学士面前,礼部尚书微微躬身,以示敬意,随后小心翼翼地从大学士身后侍从手中接过两幅画轴。他先是轻轻展开其中一幅,一幅画面便缓缓呈现在众人眼前:一位老人病卧在简陋的屋舍之中,屋内四下里尽显寂寥破败之相。墙壁上的泥灰已有多处脱落,露出斑驳的墙体,窗户纸也破了几个洞,冷风呼呼地灌进来。老人身上盖着的被褥打着补丁,显得破旧不堪。而画的上方,题着这样的诗句: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句字体苍劲有力,虽历经岁月,却依然清晰可辨。每一个字仿佛都在诉说着画中老人即便身处如此困境,却依旧心怀报国之志的高尚情怀。这画面与诗句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孤寂却又饱含壮志的氛围,让在场众人不禁沉浸其中,心生感慨。
紧接着,礼部尚书又徐徐展开另一幅画卷。这幅画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持宝刀,旁边架子上还有一杆红缨长枪,老人身姿虽因年迈而略显佝偻,但眼神却无比坚毅,他奋力摇往北方,那姿态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自己誓要帮助君王平定天下,收复失地。然而,从他脸上深深的皱纹以及那微微颤抖的手臂,不难看出岁月的无情,他已年老力衰。尽管如此,他却依旧得不到朝廷的赏识,满心的抱负无处施展。无奈之下,老人只能无奈地坐在桌前,拿起桌上的浊酒,试图以酒来麻醉自己那颗壮志未酬的心。画的旁边,同样题着一首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同样写得气势磅礴,与画面所呈现的意境完美契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老人虽有满腔热血,却最终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众人看着这两幅画,都能感受到画作所传达出的深厚情感,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画中老人的一生。
这两幅画显然历经了不少年景,纸张微微泛黄,边角处也有了些许磨损,但正是这些岁月的痕迹,更增添了画作的韵味。它们的存在,仿佛在夜宴的平静湖面投下了两颗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
此画作一出,很显然张平所作的两首诗早就问世,他很有可能是抄袭别人作品!
而此时的张平,依旧默默坐在位置上,自斟自饮,不紧不慢地喝着酒,脸上没有丝毫慌乱之色,仿佛眼前发生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他似乎并不着急反驳,只是静静地观察着众人的反应,等待着合适的时机。
太和宫夜宴的这场围绕诗词的风波之中,当礼部尚书展示出那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