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七日里,在侍女的照料下,谢六身上的伤痕,此时已经结痂。虽然神识之中,那些隐痛仍如暗夜中的微光,时隐时现,却也已不再是不可承受之重。
当晨曦再次穿透窗棂,温柔地拂过谢六的脸庞,他缓缓睁开双眸,心中那份对秦潇冉的担忧与自责,如同潮水般汹涌而至。得知因自己之故,秦潇冉被囚于宗人府的消息,他的心,瞬间被撕裂成千万片,誓要入宫,哪怕是以卵击石,也要为心爱之人求得一丝宽恕。
那日,正当谢六心急如焚,欲踏出门槛之时,齐王的身影赫然出现在眼前,一番劈头盖脸的训斥,没有丝毫的留情与缓和。齐王的话语,字字如剑,直刺谢六心间,让他猛然惊醒——若他此刻冲动行事,非但不能救秦潇冉于水火,反而会将她推向更深的深渊,让皇帝颜面扫地,最终只会适得其反。作为御前侍卫,他只有等待皇帝决定的资格,他既享受皇帝近臣的特殊,也就得忍受这特殊地位带来的约束。
齐王的话语,苦口婆心,字字珠玑,他诉说着谢六的两位挚友,如何为了他的事,四处奔波,求情的书信如同雪花般纷飞,几乎要将御书房的书桌淹没。这一幕幕,在谢六眼前缓缓展开,让他心中五味杂陈。他意识到,此刻的自己,唯一能做的,便是等待,等待皇帝的裁决。这不仅是对皇权的敬畏,更是对秦潇冉最深情的守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秦潇冉争取到最好的结果。
谢六坐在窗前,目光凝视着远方,仿佛能透过那无尽的虚空看到秦潇冉的身影。他的心中充满了焦虑和不安,每一分每一秒都像是被拉长了无数倍。
时间仿佛凝固了,谢六感觉自己像是被囚禁在了一个无尽的时光牢笼中。他试图用各种方式来打发时间,看书、写字、踱步,但都无法缓解内心的煎熬。
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秦潇冉的面容,她的笑容、她的温柔,都让谢六心如刀绞。他不知道她现在身处何种境地,这种未知的恐惧像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地扼住了他的喉咙。
谢六感到自己的耐心正在一点点被消磨,他开始变得烦躁不安。他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要让秦潇冉为自己冒险,为什么自己不能保护她。这种自责和愧疚让他的内心更加痛苦。
度日如年的日子一天天过去,谢六的精神也越来越憔悴。
终于,在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中,三日时光如同跨越了千山万水,缓缓流逝。当皇帝的口谕如春风般拂过京城的大街小巷,不仅带来了万物复苏的气息,更让一颗颗悬着的心得以安放。
“邀月郡主,虽有违礼法在先,然念其心地纯良,因不忍见为国争光之勇士身受重伤,情急之下,方有失体统。朕已罚其于宗人府内自省十日,今日期满,特准其归家。”
邀月郡主,这位曾经骄傲如天鹅般的贵族女子,在宗人府的十日里,仿佛经历了人生的春夏秋冬,从繁华到落寞,再从落寞中寻得一丝坚韧与成长。当她走出那扇沉重的大门,阳光再次洒落在她瘦弱的身躯上时,她已不再是那个只知享乐、不懂人间疾苦的郡主,而是一个经历了风雨、更加懂得珍惜的女子。
然而,却没有选择直接回齐王府,而是偷偷吩咐马车,驶向了那个位于柿子巷的小院。那里,有她心中最深的牵挂。
小院依旧,只是多了几分静谧与期待。当邀月郡主轻轻推开那扇半掩的门扉,映入眼帘的是谢六那略显疲惫却依然坚定的眼神。那一刻,所有的言语都显得多余,他们只是静静地望着彼此,仿佛要将这十日来的思念与担忧,都化作此刻无声的交流。
秦潇冉拖着疲惫的身躯,缓缓地走进院子。她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疲惫。
谢六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他的伤口刚刚愈合,但身体依然虚弱。两人相对无言,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
秦潇冉的目光落在谢六身上,眼中闪过一丝心疼。她轻轻地走到谢六身边,坐下,握住了他的手。谢六感受到她的温暖,微微抬起头,看着她的眼睛。他们的目光交汇,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
秦潇冉轻轻地叹了口气,说道:“你终于好了。”泪水却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谢六强撑着笑,心疼的擦去秦潇冉的眼泪,说道:“谢谢你,冉儿,你受苦了。”他们的对话简单而真挚,却蕴含着深深的情感。
在这一刻,他们不需要言语,彼此的眼神已经表达了一切。他们的爱情在经历了风雨之后,变得更加坚定。
谢六与秦潇冉在院子里相对而坐,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映出一片金黄。他们互诉衷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