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不少读者的反馈,说游牧民族的实力有些夸大。
对于游牧民族的印象是一群上到老得骑不动马,下到十岁以上的小孩儿,加起来一两万人来侵略汉朝的程度。
甚至因为那句,汉末三国时期的弱些的诸侯,随便都能吊打周边异族的固有印象,导致笑料百出。
关于鲜卑,许多读者对其没有什么感觉,可能也有演义的加成在其中。
毕竟演义里,开局就是黄巾之乱起步了。
而整合了草原的鲜卑霸主檀石槐却在公元181年就死了,所以错过了这趟汉末的末班车,上了一趟早班车。
要讲鲜卑,就要从其根源说起。
汉代有许多名士对于鲜卑出处来源说法不一。
但直到三国魏晋时期,才算有了一个主流的官方论调。
即鲜卑和乌桓一般,都起源于东胡。
至于其他的说法出处,有山戎北迁,有秦时役卒,有东胡余部逃亡等许多观点。
但根据考古显示,鲜卑宣称的源头,也就是大鲜卑山,即大兴安岭,在大约四千年前,就已经有族群在此活动,而且开始使用青铜器了。
这和江西新干大洋州商代墓葬出土的虎方族群文物一般,没有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甚至在历史资料中,自商武丁伐虎国后,也只有昭王南巡和南宫伐虎这些记载了。
但鲜卑的来源已不可考,目前还是按照起源于东胡这个主流论断来观察。
而根据鲜卑和乌桓都起源于东胡的论断,加上他们都是按照自己实际控制地域来宣称自己起源于此。
即鲜卑起源于大鲜卑山,乌桓起源于大乌桓山。
接下来就是鲜卑的发展。
最开始鲜卑和乌桓一般,都是依附于匈奴的。
西汉时期的匈奴实力无须多说,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
而到了东汉光武时期,因乌桓趁匈奴内乱时趁机攻击匈奴,加上乌桓内附,使得鲜卑在塞外的发展空间得以扩张。
其后随着大将军窦宪北伐北匈奴,勒石燕然后,整个草原陷入了一片权力真空时期。
后因东汉的制衡政策,鲜卑得以获得了初期的发展机会。
《后汉书·鲜卑传》:其后都护偏何等诣祭彤求自效功,因令击北匈奴左伊育訾部,斩首二千馀级。其后偏何连岁出兵击北虏,还辄持首级诣辽东受赏赐...于是鲜卑大人皆来归附,并诣辽东受赏赐,青徐二州给钱岁二亿七千万为常,明章二世,保塞无常。
从这段可以看出,汉初时期,鲜卑实际上属于是帮汉朝打工,替汉朝削弱北匈奴的军事实力。
按斩杀的人头数,和汉朝边郡换赏钱。
文中关于斩鲜卑的人头获得赏赐这一说,在这里基本上也可以得到解释,加上居延汉简中出现的斩捕匈奴、叛羌购赏,基本上没啥诟病。
至于具体细节,我在那段下面的评论中有解释,这里不过多赘述。
而青徐二州给鲜卑岁币也是在扶持鲜卑的发展,不过二亿七千万钱确实不算少数了。
但和对西羌作战时,动辄几十上百亿钱一比,换得北境平安,确实也算划算。
《资治通鉴卷五十六·汉纪四十八灵帝建宁元年》:颖(段颖)上言:臣...若以骑五千、步万人、车三千两,三冬二夏,足以破定,无虑用费为钱五十四亿...伏计永初中,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二百四十亿。永和之末,复经七年,用八十馀亿。耗费若此,犹不诛尽...
这是段颖在汉灵帝即位之初和汉灵帝的对话,从文中就可看出,对羌作战,兵起连年,烽烟不息,疲兵劳师,耗费巨亿。
而两亿七千万确实也算得上划算。
但这岁币直到章帝去世之后,再无记载有明确的供给过了。
不过也是因为窦宪北伐后,匈奴远遁,这会儿已经不需要扶持鲜卑来制衡匈奴了。
而对羌作战却是在其之后发生的,文中只是用于对比,以防部分读者不理解。
但匈奴走了,草原空了,自然就有了真空期。
《后汉书·鲜卑传》: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鲜卑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
关于落的这个概念,有说一落五口的,也有说十余口的,但其和一户一般,属于是一个小家庭生产集体。
可能由一家,甚至几家组成一落,来共同生活放牧、组织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