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城外的官道上,宋喜失魂落魄的拍打着胯下的战马,怀中那轻薄的帛书好似烙铁一般,炙得其心口生疼。
昨夜,顶风冒寒的自己把塞尉王苍的亲笔求援帛书交给太守府中的小吏,想着给塞中求来些兵马应对鲜卑入寇。
但被那小吏把自己引导至前院耳房中休息后就再没出现,焦急等待的自己好似个孤儿一般,根本无人搭理,甚至连一口热汤都没喝到。
忧心忡忡的宋喜睁着大眼一夜未眠,房外尽是人来人往的脚步声,隐约还能听到后院传来的争吵声。
直到第二天,那唤作张亮的功曹找到自己,和声细语的宽慰了自己一番,但话却如刀子扎在心头。
“武泉塞武备充足,粮草足够支取半年以上,想来不用郡中帮衬。”
“如今郡中人丁稀少,郡兵武备松弛,太守令尔等自行守御障城,勿让府君多操心。”
“可是,张功曹...”
“闭嘴!郡中不让你武泉塞出兵便是好的,你这小卒如何还敢得寸进尺?”
“张功曹,武泉塞上下一两千口人盼明府如盼...”
“放肆,这是太守给武泉塞尉的亲笔帛书,休得多言!”
话落,张亮把一封太守的亲笔写的帛书放在宋喜手中,嘴角冷哼一声后甩袖而去,只留气得满脸涨红的宋喜望着帛书久久无言。
那帛书上的封泥盖着太守印信、甄厉私印、主簿印信、功曹印信的小字好似在嘲笑自己一般。
昨夜,甄厉带着胡平和张亮在太守府厅中商议了半夜也没有个结果,索性趁着夜色温了些酒,几个自诩风流的文士开始品评起郡中人物。
至于云中士人文风如何,此处暂且不表。
借着夜月,品着温热的美酒,赏着凄冷的残月,观堂中婢女长袖飘飞,好一番快活景象。
饮至酣处,主簿胡平趁机进言道:“明府,云中城高墙厚,鲜卑人不擅攻城,我云中定然无忧。”
甄厉虽有些醉意,但这会头脑还是清醒的。
“可是袁长史、梁掾、张掾那边...哎,这该如何是好啊。”
张亮见话已引出,先给甄厉把杯中酒液斟满,脸上堆笑道:“这是彼辈武人之事,于我辈何加焉?”
“那张功曹,如中枢怪罪下来,治我一个软弱不胜任,那该如何解释?”
“明府勿虑,只要云中不失,到时自有度辽营、左右校尉等人征讨。倘若云中失守,说不得一个守土不称的恶名就在明府您头上,那到时...”
说到这里,张亮没有继续往下说了,但甄厉想到此中利害,还是有些后惊,毕竟自己在云中已经转为“真”太守了,明年上计的时候,有之前擒获的功绩定然可以离开这恶地,到时还管这云中未来如何。
“本府素来知道王苍此子是个有手段的,想来不用郡中操心,至于郡兵,就不派去了,都留下来守御郡治吧。”
胡平和张亮见事已成了一半,面带喜色的对视一眼,张亮眨了眨眼,胡平懂其意思,马上拜倒在厅中,高声喊道:“明府英明,不过此事还得修书一封告于王塞尉一番。”
“本府晓得,不过这执笔还是胡主簿你来吧,到时本府盖上印信即可。”
“府君英明。”
一时间,主从尽欢,三人又饮了个把时辰,直至天色大亮。
等到甄厉不胜酒力先去睡下后,胡平和张亮二人面对相坐,一同举起酒杯又喝了几杯。
二人都是本地豪族大姓,也各自把控着云中的经济命脉,说实在的,二人对于谁当太守都无所谓,只要不影响到自己利益即可,特别是那每三年举一个孝廉郎的名额。
云中人口不多,在编的人口也就两万多人。
按前汉孝武帝的制度,每郡举孝廉各一人。其中孝和廉是单独分开来的,也就是孝悌(子)和廉吏各一人。
因季汉*孝和帝的永元改革名声不显,故而大多数人应该不知道,容易误以为举孝廉一人,而忽略了其中的各字,也就是各一人。
孝和帝永元四年时改按郡国人口标准为例子,郡国凡每二十万人举一孝廉*,云中人口不足,自然是没有什么名额的。
但改革后的第九年,也就是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冬十一月的时候,安息国遣使者进献师子(狮子)和条支大爵(鸵鸟)。
使得孝和帝大悦,下诏:幽、并、凉等人口不盛的边地人口满十万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亦可两年举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