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目标,便会毫不犹豫、毫不留情地切入各种事务之中,仿佛要将一切隐藏在黑暗中的秘密都无情地揭露出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石亨、石彪叔侄那令人触目惊心、震动朝野的罪状,便是由逯杲凭借着自己超乎常人的敏锐洞察力,如同猎鹰般目光如炬,在纷繁复杂的线索中精准地捕捉到每一个细微的可疑之处。随后,他再辅以雷厉风行、毫不拖沓的强硬手段,层层深挖,抽丝剥茧,最终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这一事件,让逯杲在锦衣卫中声名大噪,一时间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他的名字,在朝堂内外迅速传开,也更加深了朱祁镇对他的倚重与信任,成为皇帝眼中维护朝堂秩序的得力干将。
逯杲为了能为朱祁镇获取更多隐秘且关键的情报,可谓绞尽脑汁、煞费苦心。他自行精心挑选并派遣了一批训练有素的校尉,这些校尉如同隐秘且致命的触角一般,悄无声息地深入到四方各地的各个角落。他们像幽灵般穿梭于大街小巷、市井坊间,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刺探着各种秘事。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却又难以察觉,仿佛隐藏在黑暗中的猎手,时刻潜伏着,等待着猎物的出现。
一旦校尉们通过各种或正当或隐秘的手段搜集到所谓的 “证据”,便会迅速将其送入门达掌管的镇抚司。在这个看似庄严神圣,却又充满玄机与神秘色彩的镇抚司里,这些证据往往会经过一番刻意的 “锻炼”。或许是巧妙地将一些本无关联的事件拼凑在一起,通过精心编排,营造出一种看似合理的假象;或许是牵强附会,抓住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进行夸大其词的渲染,将其夸大为严重的罪行;又或许是在威逼利诱之下,利用手中的权力和手段,迫使他人提供伪证。最终,这些经过 “加工” 的证据被坐实成狱,让那些被指控的人百口莫辩,深陷囹圄。
校尉们所到之处,仿佛一阵令人胆寒彻骨的风暴席卷而过。无论是手握重兵、镇守一方的总兵,他们肩负着保卫边疆、抵御外敌的重任,在战场上威风凛凛,指挥若定,令敌人闻风丧胆;还是负责一地安稳的镇守官员,他们兢兢业业,日夜操劳,致力于维护地方的秩序与安宁;亦或是身负监察天下之责的巡抚、巡按,秉持公正,怀揣着为朝廷肃清吏治的使命;甚至是掌管地方三司以及府州县的各级官员,从掌管财政、调配资源,确保经济的稳定运行,到主持司法、维护公正,保障百姓的合法权益,再到管理民政、服务百姓,解决民生疾苦,各个层面的官员无不陷入深深的畏恐之中。哪怕是身份尊贵无比,流淌着皇室血脉的亲藩,也难以逃脱这股风暴的无情席卷。为了免受牢狱之灾,他们不得不忍痛拿出大量的钱财,战战兢兢地向校尉们行贿,企图以此来换取自身的安宁,保住那岌岌可危的地位,仿佛在惊涛骇浪中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在恐惧与绝望中寻求一丝生存的希望。
天顺四年(1460 年),又到了各地官员依照惯例,怀着忐忑与期待交织的复杂心情,纷纷踏上前往京师朝觐的旅程。此时的朱祁镇,凭借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察觉到这是一个整饬吏治、肃清朝堂风气的绝佳契机。他满心期望借此机会,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将朝堂上长期以来滋生的不正之风一扫而空,让大明王朝的政治生态焕然一新,重现往日的清明与活力。
逯杲和门达,这两位善于揣摩圣意的锦衣卫关键人物,如同心有灵犀一般,敏锐地察觉到了朱祁镇心中的意图。于是,他们如同忠诚的猎犬接到主人的指令一般,毫不犹豫地顺承旨意,对前来朝觐的官员展开了一场深入细致、近乎地毯式的访察。他们如同严谨的侦探,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遗漏任何一丝可疑之处。从官员们的日常行事作风,是刚正不阿,始终坚守原则,还是圆滑世故,见风使舵;到他们的政绩优劣,是实实在在为百姓谋福祉,推动地方发展,还是徒有虚名、欺上瞒下,只为谋取私利;再到是否存在贪污腐败、结党营私等行为,他们都进行了严苛的审查。他们深入调查官员们的日常往来、财务收支,甚至不放过每一次私下聚会的蛛丝马迹。
这一番查访下来,朝堂之上大半的官员都未能幸免于难,纷纷因各种或真或假的罪名获罪受处分。整个朝堂瞬间被一种紧张、恐惧的氛围所笼罩,一时间人心惶惶,官员们人人自危。他们仿佛置身于一片看不见尽头的阴霾之中,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何时会成为下一个被审查的对象,不知道哪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会招来牢狱之灾。在这种高压之下,朝堂上原本的活跃氛围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死寂般的沉默,官员们在行动和言语上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