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昂贵,是拜占庭帝国的重要出口商品之一。在染料植物和药草植物的种植上,拜占庭帝国也处于领先地位。染料植物如茜草等,其提取的染料颜色鲜艳,经久不褪色,被广泛用于纺织业。药草植物的种植则为医药行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拜占庭的医学在当时较为发达,药草植物的种植对其医药研究和治疗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此外,拜占庭在甘蔗、棉花和桑树种植上以及养蚕上,则居于垄断地位。甘蔗的种植为制糖业提供了原料,棉花的种植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桑树的种植和养蚕业的兴盛则为丝绸生产奠定了基础。
(二)农村劳动力的构成与补充
1.军事殖民地与农业拓殖
1.为了补充长期战乱所造成的劳力不足,拜占庭人采取了多种富有创意的农业拓殖方式。其中建立军事殖民地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在各省建立的军事殖民地中,士兵们承担着双重职责,一方面要履行军事服役,保卫帝国的边疆和安全;另一方面则要耕种分给他们的土地。这种方式既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又增强了边境地区的防御能力。士兵们在土地上种植各种农作物,他们将军事训练中的纪律性和组织性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使得土地得到有效的开垦和耕种。
2.利用异教教派与释放奴隶拓荒
1.帝国还巧妙地利用摩尼教派、雅各教派、保罗教派等异教的基督教派别来拓殖荒地。这些教派的信徒在帝国的安排下,到荒地进行开垦和耕种。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农业技术,与当地的农业传统相互融合,促进了荒地的开发。此外,必要时皇帝也会释放奴隶进行拓荒。在5至10世纪时,成千上万蛮族出身的隶农被安置在帝国内所有欧洲各地区。这些被释放的奴隶和隶农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力量,他们在新开垦的土地上辛勤劳作,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家园,为拜占庭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农村居民的社会地位与劳动形式
1.隶农与农奴的主导地位
1.在拜占庭的农村居民中,在中世纪初期末了时,绝大多数都是隶农与农奴。奴隶制的庄园虽然存在,但规模不大,数量不多,奴隶劳动在农业中并不占主导地位。这一时期,帝国的法律对奴隶制进行了多方面的限制。例如,帝国法律禁止自由人占有奴隶,这一规定从根本上限制了奴隶制的扩张。同时,法律允许奴隶与有自由身份的人通婚,这一法令本身就使奴隶得到解放。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奴隶的后代有可能获得自由身份。而且,法律还禁止出卖奴隶,承认奴隶的个人财产所有权,这使得奴隶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自己的经济权益。此外,法律便利并扩大了奴隶的释放,蓄奴仅限于从事家务劳动。然而,虽然法律取消了获得自由的人与自由人之间的一切区别,但奴隶出身的人很少能取得完全的自由。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获得独立谋生的自由。相反,他们倒使得隶农与教会地产上的农奴人数大大增加。隶农和农奴在土地上辛勤劳作,他们要向地主缴纳地租,地租的形式多样,可能是实物地租,如粮食、水果等,也可能是劳役地租,即需要为地主提供一定天数的劳动服务。
(二)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
2.经济重心的区域转移
1.10世纪中后期,拜占庭的经济重心从小亚细亚转移到帝国的欧洲部分。这一转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欧洲部分的农业和手工业不断发展,其发展速度超过了小亚细亚地区。例如,在欧洲部分的一些地区,新的农业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同时,一些新兴的手工业作坊不断涌现,生产出更多种类的高质量产品。另一方面,政治因素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欧洲部分的贵族势力逐渐崛起,他们积极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和资源。
2.这一转移深刻影响了帝国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拜占庭帝国在欧洲部分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与周边欧洲民族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例如,与意大利半岛的贸易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拜占庭的农产品、手工艺品等出口到意大利,同时从意大利进口一些特色商品。然而,这也导致了一些矛盾和竞争。一些周边民族眼红拜占庭在欧洲部分的繁荣,不时发起边境冲突或贸易争端。此外,这一转移还直接影响了帝国的政局。在马其顿王朝末期,欧洲部分的官僚贵族势力开始抬头,他们在政治上的话语权不断增加,与小亚细亚地区的贵族势力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这种内部的权力斗争使得帝国的政局变得更加复杂,影响了帝国的稳定和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