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9,指挥中心,距离爆炸发生已过去5分钟。
“sir……这根本就没辙吧……你们真的有办法吗……?要不然我们还是打钱吧……“
指挥中心有专门对接缆车代表的通讯频道,李代表的画面里,能看出他此时坐立难安。
舒良策充耳不闻,只是盯着头顶的屏幕墙,这里有各方传回来的实时影像资料。
无人机靠近哪个车厢,哪个车厢就被引爆……
根据刚才发生的情况,警方的无人机默默退后,与缆车车厢们拉开了距离。
直升机却一直在不远处待命。
这样不仅可以在更高的空中观察整体情况,更重要的是,在警方没有思路的时候,直升机的声浪也能对歹徒形成一定威慑,让歹徒知道警方还在关注和监控事态发展。
无人机和直升机,就是警方们在空中的眼睛。
舒良策盯着画面墙,入神看着——
最起码现在需要搞明白爆炸物是什么?自制的还是非法渠道搞来的专业爆炸物?这个问题的答案关乎歹徒的专业程度。
起爆方式是什么?是定时?还是遥控?
如果是定时的,那设定的时间规律是什么?
歹徒难道连他们会查看相邻缆车的可能性都计算在里面了?
如果是遥控的,歹徒使用的是什么信号频率?是否有可能被干扰或阻断信号?
如何安装的?内部?外部?
数量有多少、分布在哪些车厢?
……
整条缆车轨道全长5.2公里,在爆炸发生之前,警方刚赶到,就已经派出10台无人机前往执行侦查任务。
这些无人机均匀分布,几乎每500米就有一台,从而实现对整条索道实施全方位监控。
这第一批的10台无人机现在依旧在场上为指挥中心提供监控画面。
而第二批起飞,就是装载了红外热感应的无人机们,因为它们从游客中心起飞,经过3号、4号、6号车厢爆炸,几乎损失大半,还有几只随着侦查无人机们后退。
现在不仅不能贸然靠近车厢,不然这些监控画面可能会被炸得丢失……
也不能再起飞一批新的无人机,因为场上爆炸情况尚不明确,乱起飞也只是白白增加警方的资源浪费……
那要怎么确认爆炸物?
舒良策下颚微微收紧,一动不动地站着,呼吸平稳而轻微,眼睛一眨不眨地朝上看去。
“李书,把爆炸视频抄送给鉴定分析科,找爆炸物专家来看看。”
视频中,爆炸瞬间并没有产生特别明亮鲜艳的颜色,火光也比较暗。
说明爆炸能量相对较为集中,燃烧过程相对缓慢,并不像一些高爆炸药那样产生强烈的闪光……
只是光凭这样看,也不能确定爆炸物的具体种类。
这也只能说明歹徒使用的不是高爆炸药,不过也进一步印证了舒良策对歹徒的猜测。
那就是,歹徒可能更注重控制爆炸的影响范围,相对缓慢的燃烧,意味着歹徒可能希望在不引起过度破坏的情况下,达到自己的目的。
歹徒并不激进,甚至……有些软弱?
舒良策稍微直起身子,一手轻轻抵在唇边,另一手托着肘部,神色凝重。
继续看,烟雾浓厚,颜色深黑。
有可能爆炸物的成分里碳含量较高,要么就是爆炸发生在相对封闭的空间,空气流通不畅,燃烧不充分,产生浓厚黑烟。
炸弹在车厢内部被引爆?
“舒队,光凭画面实在是看不出什么特别有用的线索,如果能收集到爆炸时产生的声波和冲击波参数,那可以比对数据库里各类型炸弹的数据,说不定能有进展。”
“只是……”
专家的语气有些犹豫。
如果按照平常情况,可以收集爆炸现场的残留物,比如碎片、粉末、未燃烧完全的物质甚至气味进行分析,进而确定爆炸物是什么。
然后根据爆炸物种类,让救援人员们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甚至能追踪爆炸物的来源,进一步锁定嫌疑人。
只是现在高空缆车爆炸,碎片坠落山谷,而进山搜查需要时间……
这条常规思路被否。
非常时期,非常手段。
李书也陷入了沉思,刚刚事发突然,根本没有收集到除了画面以外的其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