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数日光景,陆通所作之二诗已风靡长安,士林之间争相传颂,对其才华赞誉之声不绝于耳,犹如春日之花竞相绽放,各展其艳。
世家子弟心中既羡且妒,暗自嗟叹,憾此等绝妙佳句未能出自己手,唯有黯然神伤,望尘莫及。
泾阳伯文韬武略,兼备于身,圣上恩宠有加,正逢其时,犹如大唐之晨星,熠熠生辉,备受瞩目。
于国子监之内,陆通之名如雷贯耳,学子间传颂不息。便是大儒孔颖达亦对其赞誉有加,称其才学非凡,实为难得之俊彦。
长孙皇后服下陆通所赠予孙思邈之神药后,病体渐愈,容光焕发。
唐太宗李世民闻之,龙颜大悦,嘉奖之意溢于言表,对陆通之恩德更是感激不尽。
李承乾既被立为东宫之主,终日与群贤毕集,名师大儒环绕左右,虽得学问之精进,然亦感压力山大,偶有喘息不及之时。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每每提及陆通,皆赞其文采飞扬,武略过人。
李承乾对其仰慕至深,心向往之。
闻陆通,人称泾阳伯,文韬武略,无一不精;诗才横溢,冠绝一时;尤擅琴艺,曲动人心,能使长安城中佳丽为之泪下,真乃当世之奇才也。
有时,李承乾心中暗自思量,若非生于皇家,不为太子之尊,随泾阳伯左右,习文练武,游历四方,那般洒脱自在,该是何等快意人生。
不仅李承乾心存向往,李泰亦是对陆通敬仰不已。他自幼酷爱学问,才思敏捷,加之性情温润如玉,深得父皇李世民宠爱。
每每提及陆通,李泰眼中皆是熠熠生辉,恨不得即刻便能追随其后,共探学海无涯之境。
是日,宫中设家宴于立政殿,李世民携眷齐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席间,太子李承乾端坐一侧,神情肃穆;李泰则目光闪烁,似有所思;公主李丽质笑靥如花,娇俏可人;而小皇子李治尚在襁褓之中,由乳母抱持,咿呀学语,满室欢声笑语,暖意融融。
“承乾,青雀,尔等今日似乎心事重重?”长孙皇后温言细语,目光柔和地扫过二子,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若有何忧心之事,不妨一吐为快,父皇在此,定会为你等分忧解难。”李世民语气平和,目光中带着鼓励与慈爱,静候二子倾诉心声。
“父皇,母后,儿臣心中所愿,乃是拜泾阳伯为师,求学问道,以期他日能有所成就,不负皇家期望。恳请父皇母后恩准。”李承乾深吸一口气,坚定地说道,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决心。
“儿臣亦有此愿。”李泰随之启齿,语气中带着几分决绝,目光同样透露出对师从泾阳伯之志的渴望。
长孙皇后并未急于开口,只将那温婉的目光转向了李世民,似在等待他的决断,又似在无声地询问。
“诸多名师大儒已倾囊相授,尚且不足吗?陆通虽有才学,却未必与尔等相宜。”李世民沉思良久,方缓缓启唇,语气中带着几分考量与忧虑。
在李世民眼中,陆通乃治世之能臣,然其性情与学识是否足以担当储君及诸位皇子之师,却未可知也。
“父皇,泾阳伯之治世才学,儿臣从不置疑,其慧眼识英才,无论是陈忠,抑或是马周,皆为其所发掘并悉心栽培。
父皇尝言,储君需兼备知人善任与治国安邦之能,依儿臣之见,泾阳伯足堪此任,可为儿臣之师。”
李承乾言辞恳切,力图说服李世民。
李世民闻听李承乾之言,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显然对承乾之见解颇为认同。
“青雀,汝意如何?”李世民转目望向李泰,语气平和中带着几分期待。
“儿臣酷爱学问,泾阳伯博学多才,虽不及大儒之广博精深,却亦有其独到见解。
常言道,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儿臣愿以泾阳伯之教诲,佐证诸师所授,以求真知。”
李泰深知不可妄言国事,遂以学子之态,婉转作答。
“甚好,既如此,尔等皆可拜于泾阳伯门下。然平日课业不可荒废,每月特许尔等五日,前往泾阳府中求学。”李世民沉吟片刻,终是做出了决断。
“父皇,父皇,丽质亦欲同往!”言罢,李丽质轻盈地跃出,双眸闪烁着期盼之色,娇声请求道。
李世民初时并未允诺,然则面对爱女的恳求,终是心软,轻轻颔首,许了她同行的心愿。
李世民亲笔修书一封予陆通,详述李承乾等少年拜其为师之事。陆通览信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