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陆家庄的十二万石粮食顺利运抵长安。
李世民指派房玄龄负责粮食的分配与赈灾事宜。
得益于陆通的十二万石粮食,李世民终于可以稍松一口气,对解决灾情充满信心。
后续的粮食已在运送途中,只需耐心等待,灾情便可得到有效控制。
退朝之后,李世民步入了长孙皇后的宫室。长孙皇后轻柔地为李世民按摩太阳穴,尽显温柔与关怀。
\"二哥已许久未曾展露笑颜,莫非灾情已有解决之策?\" 长孙皇后轻声询问,语气中满是关切。
\"嗯,多亏了陆通,否则朕恐怕又要向世家低头。\" 李世民在长孙皇后的悉心服侍下,身体与心灵皆感到放松。
\"陆通?他是何人?\" 长孙皇后首次听闻此名,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好奇。
\"泾阳县一位大善人之子,亦是一位大善人。若天下能多些如他这般之人,该有多好。\" 李世民感叹,对陆通的善举赞赏有加。
接着,李世民向长孙皇后详细讲述了关于陆通的事情。
\"的确是一位大善人。不知二哥打算如何赏赐他?\" 长孙皇后为李世民感到高兴,同时询问对陆通的奖赏。
\"我打算赐予他泾阳县子的爵位。\" 李世民提出了他的奖赏方案。
\"恐怕朝中大臣们不会同意此举。\" 长孙皇后提出了自己的顾虑。
十二万石粮食远不足以换取一个子爵爵位。若真可以如此交换,世家大族定会毫不犹豫地向李世民献上粮食。
李世民心中明白,此举必会引发朝野上下的巨大争议与阻力,但他仍决定坚持己见,以此向世家大族展示自己的决心与立场。
李世民召见了房玄龄、杜如晦以及长孙无忌,提及了赐予陆通爵位之事。
房玄龄与杜如晦明确表示反对赐爵,而长孙无忌则选择了沉默,未明确表态。
\"非战时之际,封爵之事岂能如此草率。我等建议赐予陆通一些田地作为奖赏即可,不宜封爵。\" 房玄龄与杜如晦建议,认为给予陆通田地作为奖赏足矣,不宜轻易封爵。
\"无忌,你以为如何?\" 李世民望向长孙无忌,期望他能支持自己的决定。
长孙无忌内心其实认同房玄龄与杜如晦的建议,但他不愿直接驳斥李世民,以免伤及皇上的面子。
\"陆明达高风亮节,赐爵亦非不可。\" 长孙无忌言不由衷地支持了李世民。
房玄龄与杜如晦惊异地望向长孙无忌,面露难以置信之色。长孙无忌似乎已有所不同,变得……
房玄龄与杜如晦在离开皇宫之后,向长孙无忌询问为何会支持赐予陆通爵位。
长孙无忌随意找借口搪塞,随后以家中有事为由,匆匆离开,返回家中。
各世家在得知李世民突然有粮食赈灾后,纷纷开始探查原因。他们很快便发现了陆通,这位突然出现的粮食巨头。
各世家派遣了众多探子前往陆家庄,然而这些探子都是有去无回,全部失去了联系。
\"郎君,近日来,众多世家探子潜入,我等已将他们尽数处理。\" 天罡三十六卫的首领陆一向陆通汇报了情况。
\"嗯,不必对他们手下留情,来一个杀一个。继续密切监视世家的一举一动。\" 陆通在庄内悠然散步,春夏秋冬四位侍女紧随其后。
\"遵命。\" 陆一点头应诺,随即迅速离去,着手处理事务。
广场之上,陆伯正与佃户们闲谈,见陆通经过,急忙跟随其后。
众佃户齐声向陆通行礼,异口同声地道:\"见过郎君!\"
陆通轻轻挥手示意,随后带领着陆伯继续他们的散步。
\"陆伯,找到合适的教书先生了吗?\" 陆通向陆伯询问。
\"找到了,过几日便会前来。\" 陆伯回答道。
陆家庄拥有一百户佃农,尽管他们签订了卖身契,但陆通并未将他们视为奴隶。
这些佃农在陆家庄生活无忧,不仅有衣有食,每月还能领到一定的钱财。签订卖身契是为了确保庄子的安全与忠诚,除此之外,他们的生活与自由民并无二致,甚至过得更为优渥。
陆通还设立了私塾,计划聘请教书先生为佃农家的孩子们提供启蒙教育,这无疑为这些佃农带来了希望。
私塾的所有费用以及孩子们的饮食问题,陆通一力承担。对此,佃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