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考虑。”
......
“塞缪尔·马哈雷罗究竟会接受投降吗?”
“这就难说了。只能拭目以待。说实话,我也不能确定。”
在骑马返回温得和克的路上,听到身旁莱托福尔贝克上尉的提问,汉斯如此回答。
他个人希望赫雷罗人的叛乱能就此平息,但这也不是他能左右的事情。
俗话说,人心难测,海水难量。
更何况,即便塞缪尔·马哈雷罗想要投降,赫雷罗人其他人的想法可能也不尽相同。
“这正是叛乱领袖经常面临的两难境地之一啊。”
从马哈雷罗的立场来看,如果部族成员不断高喊要继续与德国作战,他也无法忽视这种呼声。
古罗马时期发起斯巴达克起义的斯巴达克斯不也是在考虑撤退的情况下,因无法劝阻坚持与罗马作战的部下,最终走上了绝路吗?
眼下赫雷罗人叛乱之所以发展到这种地步,也是因为他们几次打赢了殖民军后,变得骄傲自满的结果。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并非不可能。
“看来,最终还是无法排除战斗发生的可能性。”
“那你说说看,如果你是指挥官,会如何攻击赫雷罗人?”
汉斯很好奇。
这位未来的名将究竟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听到汉斯的提问,莱托福尔贝克沉思片刻,随后开口道:
“据我观察,瓦特贝格背靠山脉,面前是河流,地形对防守极为有利。将赫雷罗人困在瓦特贝格,切断他们的补给,让他们活活饿死,这是最理想的策略。而且瓦特贝格里不仅有战士,还有许多平民,效果会更显着。不过,这需要耗费很长时间。”
“恐怕国内不太会满意这种做法。”
“哈哈,确实如此,毕竟皇帝陛下希望尽快平息叛乱。”
莱托福尔贝克苦笑着继续说道:
“如果选择发起进攻,就必须在一场战斗中彻底歼灭赫雷罗人。需要从多个方向压制,确保他们无法从瓦特贝格逃脱。如果赫雷罗人成功突围,他们的游击战将使叛乱旷日持久,镇压起来也会更加困难。因此,我个人认为,如果必要的话,也得考虑采取焦土政策......”
莱托福尔贝克看了汉斯一眼,语气有所犹豫。
他显然察觉到汉斯并不支持焦土政策所带来的针对赫雷罗人的屠杀行为。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过,战争最终是政治的延续。”
“是的,这一点我也明白。德意志帝国的军官中没有人没读过《战争论》。”
“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战争应当是达成政治目的的手段,而不能成为目的本身。从这一点来说,通过屠杀赫雷罗人,德意志帝国究竟能在政治上获得什么呢?殖民地定居者的满意?”
“这个......”
“抛开种族歧视的视角不谈,屠杀最终是政治上的最差选择。它不仅会恶化德意志帝国的外交声誉,还会对殖民地的稳定和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二战后,英国等帝国主义列强之所以纷纷让大部分殖民地独立,并不是毫无缘由的。
殖民地的性价比过于低下。
从殖民地掠夺所得的收益,还不及维持殖民地和镇压像赫雷罗战争这样的地方抵抗所花费的成本。
“奴隶制的消失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当然,废除奴隶制确实也有“即使肤色不同,人也不应奴役他人”这种道德因素的推动。
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工业革命的开始让奴隶制在经济上变得不再划算。
简单来说,养奴隶的成本太高。
他们毕竟是人,要让他们干活,就得提供食物和住所。
此外,奴隶制效率低下。
奴隶并不愚蠢,他们知道自己干得再卖力,受益的只有主人。
而如果因为奴隶工作不努力而对其进行严厉惩罚,导致奴隶受伤甚至死亡,损失的还是主人自己。
因此,在工业革命后,雇佣劳工比使用奴隶更加划算,最终对废除奴隶制起到了重要影响。
不过,美国南部因为工业革命提升了棉花的经济价值,导致继续维持奴隶制反而更有利,这倒是一个讽刺的例外。
然而,以工业为中心的北方需要的不是奴隶,而是劳动者,因此希望废除奴隶制。对此表示反对的南方发动了叛乱,最终引发了南北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