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把锄头递给他,开始示范如何翻地。只见父亲高高举起锄头,手臂肌肉紧绷,而后狠狠落下,锄头精准地切入土里,再用力一撬,一大块泥土就翻了起来。胡秋水看得心里直犯嘀咕,这锄头可比想象中重多了。他学着父亲的样子,双手握住锄头柄,咬牙用力举起,可还没等落下,身子就因为重心不稳,晃悠起来,差点一头栽进地里。好不容易挥下锄头,却只是在地上划了道浅浅的痕,根本没翻动多少土。父亲看着他笨拙的模样,无奈地摇摇头:“娃,种地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学会的,慢慢来。” 胡秋水不服输,一遍又一遍尝试,没一会儿,手掌就磨出了水泡,胳膊也酸痛得好似不是自己的,可脚下的土地,好歹有了几分翻耕过的样子。
上午的劳作结束,胡秋水累得腰酸背痛,拖着步子往村里走。路过溪边时,瞧见几个妇人在洗衣裳,想着家里水缸也该添水了,便打算问问哪儿打水方便。他走上前,清了清嗓子问道:“阿姨,请问哪里可以打水啊?” 几位妇人闻声抬起头,一脸茫然地看着他,其中一个年长些的大娘率先开口:“娃,你这说的啥哟,听不明白。” 胡秋水这才反应过来,又用刚学的几句蹩脚方言重复了一遍,还连比带划,用手指了指水桶。妇人们这才恍然大悟,笑着给他指了方向:“就在那头,溪边有个破水车,从那儿打水就行。” 胡秋水道了谢,往溪边走去,心里暗叹这方言不通,真是处处受限,看来还得下苦功夫学。回到家,正巧碰上村里的老学究在村口给一群孩子讲学,讲的是《三字经》。胡秋水灵机一动,觉得这是学习方言和文化知识的好机会,厚着脸皮凑了过去,跟着孩子们一起听。老学究摇头晃脑地念着:“人之初,性本善……” 胡秋水竖起耳朵,仔细分辨每个字的发音,还拿根树枝在地上跟着写。课后,他鼓起勇气走向老学究:“先生,我好多字词都念不准,您能不能教教我?” 老学究瞧他一脸诚恳,又好学,便点头答应。从日常的问候语,到各种农具、食物的叫法,老学究一一耐心讲解,胡秋水如获至宝,反复念叨着新学的词汇,暗暗期待能早日流利交流。
午后,胡秋水帮母亲在院子里整理杂物,偶然间在角落里发现了一个模样古怪的器具。那东西像是个放大版的捣药罐,却又有不少奇特的纹路和把手。他好奇地拿起来端详,正琢磨着用途,母亲从屋里出来看到,笑着说:“娃,那是咱家的舂米器,用来把稻谷去壳的,你忘啦?”胡秋水尴尬地笑笑,把舂米器放回原处,心里却对这些古代器具越发感兴趣。他想着,要是能把现代一些简易好用的工具原理,融入到明朝的器具里,说不定能提高不少做事效率。没等他细想,村里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是来了个卖艺的班子。一群人围在村子中央的空地上,卖艺人表演着顶缸、喷火等精彩节目。胡秋水也跟着人群挤进去观看,看着那些惊险刺激的表演,心中惊叹不已。同时,他也留意到周围村民的反应,大家的脸上洋溢着纯粹的快乐,在这艰苦的生活里,一场卖艺表演就能带来莫大的慰藉,这让他对明朝百姓的生活又多了几分感触。夜幕降临,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没有电灯,只有一盏昏黄摇曳的油灯。胡秋水望着天上繁星点点,思绪飘远。这一天下来,他遭遇了无数难题,身体的疲惫、交流的障碍、劳作的生疏…… 可奇怪的是,内心深处却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斗志。他深知,自己已经身处明朝,回不去现代了,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凭借着腹中的学识,在这个时代闯出一片天。从日常礼仪、方言,到农耕劳作、医学知识,每一样都是他改变命运的资本。想到这儿,他握紧拳头,暗暗发誓:一定要尽快适应,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也在这历史的长河里,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此刻,身旁的家人已经陆续回屋休息,胡秋水深吸一口气,也跟着起身。睡前,他在心里默默规划起接下来的学习与生活计划,带着对明天的期许,缓缓进入梦乡,准备迎接新一天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