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路过,便用方言热情招呼:“张叔,今个儿收成咋样?打了啥好货?” 张大叔一听,脸上立马露出笑容:“秋水啊,运气还成,打了只肥兔子,晚上能给娃子们加加餐咯。”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从打猎技巧聊到山林里的稀罕物,胡秋水听得津津有味,还趁机打听了不少山上草药的分布情况。
聊完后,张大叔拍拍他的肩膀:“你这娃,越来越机灵了,有空跟叔进山逛逛,叔教你认认草药。” 胡秋水忙不迭点头:“那敢情好,多谢张叔!” 通过这次聊天,他不仅收获了新的知识,还和张大叔拉近了关系,心里别提多畅快了。随着日常交流愈发顺畅,胡秋水并不满足于仅仅会说些简单的日常用语。他开始琢磨方言里那些更复杂、更有文化底蕴的俗语、歇后语。村里的老人们爱在村口晒太阳,唠些家长里短,其中不乏各种妙趣横生的俗语。胡秋水一有空就凑过去,搬个小板凳坐在一旁,静静听着。有一回,李大爷说起自家儿子娶媳妇的事,感慨道:“这娶媳妇啊,就跟盖房子一样,根基得打牢咯,不然往后有得折腾。” 胡秋水听着有趣,便虚心请教这话里的门道。李大爷见他感兴趣,来了兴致,给他解释起来:“咱这话说的是,成家得稳当,人品、家底都得考量,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稳,风一吹就倒咯。” 胡秋水一边听一边点头,把这些俗语默默记在心里,回去就整理到本子上,还试着在和小伙伴聊天时用上,每次都能引得大家一阵欢笑,同时也越发佩服这民间语言的智慧。虽说胡秋水方言学得不错,但偶尔还是会闹些误会。
有一次,村里办喜事,胡秋水去帮忙。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大厨让他去拿 “瓢羹”,胡秋水一时没反应过来,以为是啥新奇玩意儿。他在厨房里翻箱倒柜,急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找到。大厨见状,哭笑不得:“娃,就舀水那勺子,你找啥呢!” 胡秋水这才恍然大悟,赶紧把勺子递过去,一边挠头一边不好意思地道歉。好在大厨也没在意,还打趣他:“你这学问高,咋连个瓢羹都不认得咯。”经过这事,胡秋水意识到,方言这门学问,还得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后,他更加留意各种器具、食物、动作的方言叫法,遇到不懂的就立刻问,一点点填补自己的知识漏洞,力求做到毫无交流障碍。掌握了流利的方言后,胡秋水做起事来愈发得心应手。去集市卖自家种的菜时,他能用方言和买家讨价还价,把菜夸得天花乱坠,总能卖出好价钱。帮母亲去隔壁村换布料,也能和对方的绣娘聊得投机,不仅换到了心仪的布料,还学到了几手简单的刺绣针法。家里人看着胡秋水的变化,满心欢喜。父亲欣慰地说:“儿啊,你这学啥像啥,往后咱家的日子肯定能越过越好。” 胡秋水笑着回应:“爹,这才刚开始,往后还有更多好事等着咱呢。” 有了方言这个有力武器,胡秋水对未来在明朝的生活充满了信心,也更加期待接下来还能解锁哪些新技能,开启怎样的精彩篇章。就在胡秋水为自己方言小有成就沾沾自喜时,新的挑战来了。
村里来了个外地的货郎,操着一口胡秋水完全听不懂的外地口音。货郎在村子中央摆开摊子,叫卖着各种新奇的小玩意儿,引得孩子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胡秋水也凑过去,本想打听打听外面的消息,可一听货郎说话,顿时懵了。那叽里呱啦的声音,像是加密的密码,他一个字都破译不了。看着其他村民还能和货郎比划着交流几句,他心里别提多挫败了。回到家,胡秋水静下心来思考,他意识到,仅仅学会本村的方言还不够,明朝疆域辽阔,各地口音千差万别,如果想要走得更远,还得接触更多元的语言。于是,他给自己定下新目标:在巩固本村方言的基础上,尝试学习一些周边地区常用的方言词汇,为日后闯荡更大的世界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