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效率和产量,进而增加国家的税收收入,最终让广大百姓受益无穷!”
面对朱标的驳斥,李户部侍郎毫不退缩,他梗着脖子,继续争辩道:“太子殿下,您所说的固然不无道理,但是远水终究难解近火呀!当下之急乃是解决眼前国库空虚、民生凋敝的困境,若贸然推行新历法,只怕会令情况愈发雪上加霜啊!”
就这样,二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一时间,朝堂之上众人皆噤若寒蝉,只听得见他俩慷慨激昂的陈词声,整个朝堂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仿佛一根紧绷的弦,随时都有可能断裂开来。
就在此时,陈工匠大师上前一步,呈上一份详细的账目:“陛下,诸位大人,这是我工坊改良火器后的开支节省统计。新式火器,不仅威力更强,而且所需的材料和人力都大大减少,长久以往,能为国库节省大量开支!”
朱元璋面色凝重地接过那本厚厚的账目,缓缓翻开封面,逐页仔细审阅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原本紧皱着的眉头竟渐渐地舒展开来,嘴角也微微上扬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
终于,朱元璋看完了最后一页账目,他缓缓抬起头来,那双锐利如鹰隼般的眼睛此刻正闪烁着光芒,仿佛能够洞悉一切。他的目光如闪电一般迅速扫过在场的群臣,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与霸气。
“朕算是彻底明白了!”朱元璋猛地站起身来,双手背于身后,大声说道,“所谓科技兴邦,此乃利在千秋之大事啊!然而,李侍郎,你为何只能看到眼前的些许困难,却对这长远的未来视而不见呢?如此目光短浅之人,如何能担当大任!”
说罢,朱元璋突然伸出右手,用力地挥了一下,那宽大的衣袖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紧接着,他以一种坚定不移的口吻继续说道:“朕已然下定决心,要从户部调拨出一部分资金,全力以赴地支持科研所的发展壮大!若有谁敢在此事上横加阻拦、从中作梗,朕定当严惩不贷,绝不姑息迁就!”
听到这番话,站在一旁的太子朱标不禁心头一热,一股暖流瞬间涌上心间。他满怀感激之情地望向自己的父亲朱元璋,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然后恭敬地躬身行礼道:“儿臣多谢父皇的隆恩浩荡!”
有了资金支持,皇宫科研所迅速扩建,来自各地的能工巧匠纷纷涌入,这里一时间成为了大明科技创新的摇篮。
朱标看着日渐壮大的科研所,心中充满了希望,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大明,正在冉冉升起。
然而,朱标并未被眼前的成功冲昏头脑。他深知,仅仅依靠皇宫科研所,远远不够。
要真正实现科技兴邦,必须让更多的民间工坊参与进来。朱标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一个能让那些目光短浅的工坊主们,心甘情愿加入进来的方法。
夜深人静,朱标独自一人站在科研所外,仰望星空。他喃喃自语:“如何才能让他们看到科技的力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