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次第。
分别是练气境,三次第:饮气、食露、餐霞。
筑基境,四次第:通灵、灵幡、法台、神宫。
通灵,亦即儒家所言感应。
神宫约略相当于儒家的正言之境,但阴阳道统与儒家道统在这一次第的时候,修行法门已经大相径庭,且成就之后的能为也极不相同。
何丹手中单独的《阴阳内经》,便只能让太平道宗弟子修行至神宫。
何丹认为上古修行法门的失落,并不是天地有变造成的。
否则不会有仙真化身山羊,再次传道。
世间修士的猜测,应当是错误的!
可惜的是,当年何丹二人,应是没有通过传道仙真的考验,两部道书分离,故而仍旧未能获得完整的修行法门。
何丹亡故后这么多年过去,太平道宗一直在秘密寻访《阴阳外经》的消息。
只不过,长时间的无所得之下。
太平道宗内,知晓此事的核心弟子们,在寻访外经的同时,也开始积极寻求其它新的方向上的突破!
他们是当世最为相信,五行论并非唯一方法的修士。
不过,这样的隐秘,外人极难知晓。
就连陈仲,也仅仅知晓《太平经》,根本不知道《阴阳经》的存在。
但陈仲自己,也是路遇钓叟传道的。
冥冥之中,陈仲反倒是当世最能理解王承先的极少数人中的一个。
当然,理解不意味着想法相同。
陈仲支持新的,也同样支持旧的!
五行论也好,形名说也罢,甚至陈仲认为的王承先、何晏、王弼等人继承、发展的何咸“体用说”,都是极有价值,极有可能重开仙道的。
之所以这么多年来,始终不得寸进。
其关键,还是人的问题!
这是陈仲从他自己身上得出的结论。
他修行《剑术》,若非阴差阳错,在仙门山中突破,这门传承甚至还在被人怀疑是否能够达到感应境界呢!
修行,不应是法门、学说的问题,而从来都是人的问题!
就如襄公矩死前,对桓志强调,新政、旧政的关键在于得人。
治政也好,修行也罢。
制度、法门,只是阶梯。
若不得人,阶梯无用。
若能得人,即便没有阶梯,也可垒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