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儒家以言动人的本领,在檀德台上两位舍家大修士出手之前,堪称天下第一。
若非如此,那些告发之人,恐怕还要受到打击报复。
方广说起这些,对许季山倒也没什么过分的言辞,只是要说尊敬,真就没有,不过就事论事的架势罢了。
许靖在一旁气愤无已。
杨凤则恍然知晓了方广是谁,指着他道:“你、你是那为父报仇,被收押后,母亲又病亡,崇德公放你回家为母治丧,治丧后你又依约定,自投监牢的方欠山!”
先前杨凤与方广交手所受的一点小伤,这片刻间,已经恢复得七七八八。
而杨凤所说,正是才发生不久,导致许季山放弃郡守之职,同时也被传为美谈之事。
只不过,士林中说起此事,多是讲的许季山仁德,感化人心,方广在其中就是个用于成全许季山美名的例子,故而杨凤一开始根本没有将方广姓字记起来。
如今杨凤既然记起,那么由他这第三人讲述,便比方广自己辩白更有说服力。
当下,杨凤讲梗概,方广时不时补上一些细节。
原来当时害了方广父亲的吏员,又被许季山以休假做惩罚,放回了家。
方广当夜便上门去,捉了吏员,当街宣布其罪,一拳将之打杀。
此事影响巨大,临蚕轰动。
许季山不得已,将方广收押入狱。
这不得以,却还是由方广补充,说起当日许季山执着方广手臂,边是劝说,边是慨叹,几乎落泪的情形。
方广愤愤:“迂善如许公者,只他一人已多,断不可复加于世!”
方广入狱后,其母丧夫失子,竟一病不起,而方家寒门小户,竟无治丧之人。
许季山闻听,当即便放方广出狱,回家治丧。
有人劝告许季山,说方广一旦出狱,必然逃走,届时——恐污明公清誉。
许季山却说:“齐衰之丧,不亦大乎?圄子别母,君子所不为。彼走不归者,吾自当之。”
许季山一意孤行,放出方广,而方广为母发丧完毕后,穿着丧服,果然自投监牢。
许季山大为自得,认为他已经成功感化了方广,方广不必再坐牢了,于是上奏桓志,愿以他自己郡守之职,换取赦免方广。
这个故事,其实陈仲在檀德台上就听到过,只不过那时仅止两句,连是谁在为陈仲介绍许季山时所说都不记得了。
却不想,故事中人,如今一人成了大修士,而另一人已然亡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