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新的农业理念和方法,这些思想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为国家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日子在如织的忙碌与殷切的期待中,一天又一天静悄悄地流逝。稻田宛如一方承载着万千憧憬与希望的神奇之地,在纳兰暖玉全身心的精心照料下,这里的作物像是被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茁壮成长。
为了改善农民的农耕现状,纳兰暖玉可谓煞费苦心。她一头扎进对各类农具的研究中,整日与那些陈旧、笨重的农具为伴。她仔细观察每一个部件的运作,分析它们在使用时的种种弊端。无数个日夜,她都在书房里对着图纸反复琢磨,不断尝试新的设计思路。遇到难题时,她就召集能工巧匠,与他们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从材料的选择到结构的优化,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经过无数次的修改与完善,最终打造出一系列实用高效的耕种农具。这些新农具造型简洁却功能强大,一经投入使用,便大大减轻了农民们的劳作负担。原本需要几人合力才能完成的耕地工作,如今一人操作新农具就能轻松搞定;以往播种时耗费大量时间且难以保证均匀度,现在有了新的播种工具,不仅速度快,还能让种子分布得恰到好处,让原本繁重艰辛的农事操作变得轻松许多。
在水稻种植方面,纳兰暖玉宛如一位执着的探索者,全身心地投入到钻研之中。她整日沉浸在古老农书的浩瀚海洋里,逐字逐句研读,不放过任何一条可能有用的线索,从古人的智慧结晶里汲取灵感。同时,她又结合脑海中系统所提供的现代种植理念,不断在心中构思、推演,反复尝试各种方法,精心摸索出一套全新且行之有效的水稻耕种之法。
从最初的选种环节开始,她便展现出了极高的要求与责任心。她不辞辛劳,亲自前往各地的种子库。每到一处,她都像是在寻觅稀世珍宝,目光在众多稻种间来回扫视。她仔细查看稻种的颗粒饱满度,轻轻拿起一把稻种,放在掌心反复掂量,饱满的种子沉甸甸的,给人以希望;她专注地观察色泽,优质的稻种色泽均匀、富有光泽,那是生命力的象征;她还会随机抽取部分稻种进行发芽测试,确保每一颗种子都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只有这样的种子,才能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到育秧阶段,她几乎将育秧棚当成了自己的家。每天天不亮,她就来到育秧棚,仔细检查每一处细节。她时刻关注着温度、湿度的变化,眼睛紧紧盯着温度计和湿度计,仿佛那是守护秧苗的关键密码。她会根据天气的变化,灵活地调整通风口。若是遇到烈日炎炎的晴天,她会适当开大通风口,让清新的空气流入,带走闷热,避免秧苗被高温灼伤;若是碰上阴冷潮湿的天气,她会迅速缩小通风口,还会及时增减覆盖物,为秧苗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小环境,确保秧苗能在最佳环境中生长。
插秧时,她全然不顾形象,挽起裤脚,毫不犹豫地亲自下到泥田里。那泥泞的田地并没有让她退缩,她双脚稳稳地踩在泥中,弯下腰,开始示范标准动作。她手把手地教农民如何保证秧苗间距合理,一边操作一边耐心讲解:“大家看,这秧苗之间的距离要适中,太密了,它们会争抢养分和阳光;太疏了,又浪费土地资源。就像人与人之间,要有合适的距离,才能和谐共处。”她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农民们围在她身边,认真地学着,不时提出问题,她都一一解答,让每一株秧苗都能充分吸收阳光和养分。
灌溉过程中,她根据水稻不同生长周期的需水量,设计出科学的灌溉方案。在水稻生长初期,她指挥着农民保持浅水层,这浅浅的水层就像给秧苗提供了一张柔软的温床,促进秧苗扎根,让它们稳稳地在土地里站稳脚跟;到了分蘖期,她果断下令适当排水晒田,这是控制无效分蘖的关键,就像给水稻做一次“断舍离”,让它们把更多的能量集中在有效的生长上;孕穗期则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需水量大增,她加大水量,满足水稻对水分的大量需求,确保水稻能顺利孕育出饱满的稻穗,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她无尽的心血与智慧。
随着纳兰暖玉的水稻耕种之法在全国推广开来,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在南方,水稻与螃蟹共生的模式开展得如火如荼。水稻田里,清澈的水缓缓流淌,螃蟹在水中欢快地爬行,它们捕食着水中的微小病虫害,为水稻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而螃蟹的排泄物又成为了水稻的优质养分,让水稻茁壮成长。同时,农民们还在水稻田里放养鸭子,鸭子们在田间嬉戏,它们用灵巧的嘴巴和脚掌踩踏杂草、捕食虫子,让稻田始终保持着整洁与生机。
在北方,饲养喜欢吃蝗虫又不伤庄稼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