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许多成年人都要深远。如果你觉得应该离职,那自然有你的理由。”张建国回答道,对何雨柱的理解和决定表示理解和尊重。
\"为师支持你,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以随时来家里跟我说。\"
\"关于柳经理那边,我会亲自去跟他谈,今日的辞职事情就可以解决,不用为此烦恼,如果小酒馆的工作不合你的意,记得还可以回来我们丰泽园。\"
张建国拍拍何雨柱的肩膀,语气诚挚。
听完话,何雨柱点头示意,内心已然明了,不再多言。随后他离开了丰泽园,心中已盘算起后续的事情来。
鉴于柳经理这两天有事外出,不在园子里,因此在正式提交辞职之后,何雨柱也已经开始思考接下来的道路。他的首要目标是想进行某些空间的装修升级,这就意味着他需要大量采购玉石或古董,而这无疑需要不小的一笔资金。因此,提前启动了原本计划的小酒馆项目成为了当务之急。
其次,既然是一家小酒馆,选品上自然得讲究。这对他而言倒不是问题。他知道牛栏山二锅头质优价廉,以后得空就计划去买一些备着。
离开了丰泽园后,何雨柱并未立刻返回自己的四合院,而是依照师傅张建国提供的地址,直接前往大栅栏街11号,打算拜访那里木匠马师傅。原来,何雨柱在离开发芽前特别提到了关于购买家具的意愿,张建国考虑在外买家具可能会花费更多,便建议何雨柱去找马师傅试试看。
很快,何雨柱骑着他心爱的凤凰牌自行车到达了11号四合院的大门前。此时,院子里传来的是一阵阵锯切木头的声音以及各种敲击和雕刻工作的声音。
“铁蛋,我已经告诉你多少次了?使用锯条时不能让它松下来,为什么就是记不住呢?你这是在考验我对不对?”
“六子,你是在绝食抗争吗?用力凿会死啊你?”
听到这些责备声,何雨柱摇了摇头,显然这是师傅教训徒弟的情景。在这个时代,作为徒弟确实不易。一句在行内广泛流传的说法形象地总结了这一点——“三年出徒工,五年算熟手,七年内出师”。意思是想学习一门技术,不仅得有入门的决心和师傅的允许,还要经历严苛的学习与考核过程才能有所成就。在这方面,何雨柱有着深切的体会。他本人十五岁时就是在丰泽园开始了跟着张师傅学烹饪的日子。那段时间里,面对师傅的各种严厉要求,一旦犯错就会遭受到无情的训斥。尽管当时十分艰难,但他从心底感谢这位严师——正是这样的磨砺让他后来得以游刃有余于餐饮行业中。
回忆到这里,何雨柱收敛了思绪,径直推开院子的大门走了进去。他一眼就看到了正在忙活着的马师傅,那是个看上去大概五六十岁样子的男人,手里还握着旱烟袋和紫砂茶壶。
另一边,他吧嗒吸了一口旱烟,随即又抿了一口茶。院子内还有三位青春洋溢的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卷起袖子,在辛勤地劳作。
马师傅因听到大门的开启声回头张望,对着何雨柱满是疑问地说道:“同志,你怎么来了这里?”
何雨柱没绕圈子,直率地回答:“马师傅您好,我是丰泽园的大厨张建国师父的 ** 何雨柱。我师傅让我过来请您帮着准备些家具。”
听到这番话,马师傅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态度也愈发庄重。“原来你是建国师父的徒弟,快进屋里详细讲讲吧。”
何雨柱向对方微微点了下头,跟着他的带领,迅速进入了堂屋。在这个虽然面积不大但却装潢得古典且充满韵味的空间里,三壁都陈列着雕刻精美的古董架子。架子上摆放的是由光泽细腻、纹理美观的木材制成的一系列雕像,有观音,也有罗汉,给人以温和之美,这些显然是梨木雕成的作品。
制作如此细致的观音和罗汉雕像以及其它的动物雕塑无疑是对匠人技术的一大考验,通过简单的感知,何雨柱立刻体会到了这位马师傅手工艺上的不凡之处。
“既然您是张师父的学生,那我们之间也算是有点缘分,况且张师父和我交情匪浅,您的要求我也愿意相助,说说看,你想定制什么样的家具?” 马师傅笑着说。
面对对方爽快的态度,何雨柱点头表示同意,“马师傅,我在正阳门那边刚租下一套两进四合院,打算搬过去住,因为院内家具不多,希望您能帮忙制作些如床、桌椅等生活必需品。”
考虑到这样的住宅规模—通常包括六间以上的居室和两个主要客厅—需要至少两张大茶几配以八张供客人使用的圈椅,另外的四间房子,则需要划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