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对视一眼,眼中皆是赞同之意。于是,他们二人开始构思这首合作曲目。
白日里,他们四处探寻随州的山水美景,汲取自然之声的灵感;夜晚,两人挑灯夜谈,将各自对于音乐之道、人生感悟融入其中。
未花则在旁对着随州的山水,画下一些美妙的景色。
经过数日努力,乐曲终于初成。初次试演之时,那曲风融合了南北特色,既有南方的柔美细腻,如潺潺流水般环绕耳畔,又不失北方的雄浑壮阔,仿佛万马奔腾而过。此曲一出,引得周围百姓纷纷围聚倾听,人人脸上洋溢着陶醉之色。
于是,两人就开始讨论起来音律的道理:
伊祁柱先开口说道:“吾以为音律之道,在于和谐共鸣,如同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李姚微微点头,“兄台所言极是,然吾观音律亦如人心,或激昂澎湃,或婉转低吟,皆反映内心情绪。”
二人谈兴渐浓,从五音谈到十二律吕。一旁的羿奚仲李任虽不懂音律,但看二人相谈甚欢,也觉欣慰。
两人又接着讨论乐理:
伊祁柱沉思片刻后说道:“在乐理之中,宫商角徵羽,犹如五行相生相克,有序而变,则乐曲美妙。”
李姚眼睛一亮,“兄台此喻妙哉。但吾认为,乐律之妙还在于创新,若一味遵循旧法,难出绝世之音。”
此时,一阵清风吹过,吹动了周围的树叶沙沙作响,仿佛也在应和着他们的谈论。伊祁柱抚掌大笑,“李兄高见,昔日我曾尝试融合不同地域的曲调,却遭族人反对,言此举破坏传统。”
李姚面露同情之色,“传统固然要守,但不破不立。我也曾以自然之声融入曲中,初时人们不解,后来才觉其独特韵味。”
二人越谈越激动,不知不觉已至黄昏。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给这场关于乐理的讨论增添了一抹神圣的色彩。
羿奚仲李任走上前,笑着说:“两位兄长今日一番谈论,定将传为佳话,天色已晚,不如我们先行休息,明日再续如何?”伊祁柱和李姚相视一笑,纷纷点头同意。
当晚,伊祁柱躺在榻上辗转反侧,心中满是白天与李姚的谈话。他心想,如此知音难觅,定要与他共创一曲。
次日清晨,伊祁柱便迫不及待找到李姚。“李兄,昨日畅谈,我心生一念,你我合作谱曲如何?”
李姚欣然答应。
于是,两人寻得一处幽静山谷。伊祁柱采集谷中的风声、流水声等自然之音记录下来,李姚则依据伊祁柱所录,结合宫商角徵羽构思旋律。
数日后,曲子雏形初现。然而,当他们将曲子演奏给族中众人听时,却遭到诸多质疑。有人称这曲子怪诞,不合常规。但伊祁柱和李姚不为所动,他们坚信此曲的独特价值。
羿奚仲李任站出来支持他们,并邀请各地乐师前来品鉴。乐师们起初也颇为困惑,但细细品味之后,逐渐领略到其中的精妙之处,不禁大为赞叹。
从此,这首由伊祁柱和李姚共同创作的曲子流传开来,成为当时乐坛的一段佳话。
而虞朝第九君主奚仲李任和未花他们夫妻两人,看到随州此地此处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民众淳朴勤劳。奚仲李任心想这倒是个适合休养生息之地。于是便决定在此处暂居下来。
未花温柔善良,很快就与当地的妇女们打成一片,教她们纺织刺绣之事。而奚仲李任则带着当地的男子们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在他们夫妻二人的带领下,这个原本平凡的小村落逐渐繁荣起来。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远方传来消息,虞朝内部发生叛乱,一些心怀不轨之人妄图夺取皇位。
话说当年,正在随州的羿奚仲李任,听闻虞朝都城杭州余杭发生了叛乱。
羿奚仲李任也是怒不可竭。
“竟敢谋反!”
“岂有此理!”
奚仲李任听闻后眉头紧锁,他深知自己身为君主,不能坐视不管。
但此时此地的百姓也离不开他的领导。未花看出了丈夫的为难,她坚定地握住奚仲李任的手说道:“君上,我们应回去平乱,这里的人们就交给伊祁柱和李姚会守好。”
奚仲李任望着妻子,最终下定决心踏上返程之路。
羿奚仲李任也开始和妻子一同回去虞朝都城杭州余杭。
“我们就先回去了,伊祁柱,兄长,你们谱写曲子的事情还没有完成,就继续留在这里吧!”
“是,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