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在身后的赵予舒虽然才六岁,却很聪慧,看到屋中情形,懂事的没吵闹。
小姑娘主动开始收拾,悉悉索索的声音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沉闷的氛围,让向莲华的思绪从无尽迷茫中艰难地挣脱出来,心里有一瞬间的空白,紧接着便开始慢慢恢复理智。
想到赵常跃今天回来,看到这个场景肯定会骂自己,向莲华只得勉力起身,“家里乱成这样,我要先收拾好屋子才能做饭,今天的早饭可能会晚点了。”
“好。”
向莲华拖着虚软的身子,开始收拾屋子。虽然心痛得不行,但她干活一向麻利,很快就将屋内收拾妥当,又把里屋的锁先换到大门上用。
之后转身去厨房烧火做早饭、准备猪食。
然而,当她费力地拽着猪食桶来到猪圈时,却惊讶地发现:剩下的两头肥猪竟然不翼而飞。昨晚明明自己喂过猪之后才出门的,仅仅一晚上,两头共四百多斤的猪就不见了。
要知道,那时的生猪可以卖1.5元一斤,两头肥猪能卖600多元。想到才丢了1200元,现在仅剩的两头肥猪也被偷了,向莲华的心里又气又急。
她急步走出院子,也顾不上矜持,站在路口扯开嗓门大声骂道:“哪个王八跑我屋里作贼,把我屋里东西偷得个溜光。
我要剁你脑壳当刀板,刀刀剁你脑门心!剁你脑壳解饼饼,剁你脑壳切丝丝,剁你脑壳舂粉粉&¥*#@......”
这是农村的一贯做法:如果有人遭了贼,又不知道小偷是谁,就在路口咒骂。
因为村子就那么大,偷自家东西的人,很可能就混在过来看热闹的人群里。
哪怕小偷没来现场,这般咒骂也能对其他村民起到一定震慑作用,让他们知晓:偷这家人的东西会被这样骂。
还有一种作用,便是发泄。家里被洗劫一空,又不知找谁赔,如果不骂出来发泄一下,郁积在心里岂不是会生病?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的习惯:被偷了东西,就站在原处咒骂。
不管什么年代,吃瓜群众在哪里都不缺。听到向莲华的咒骂声,村里人纷纷走出家门,前来一探究竟。
赵家斜对面是赵自立家,他的媳妇朱婵最是喜欢看热闹。听到动静后,端着饭碗就跑出来了。他们家世代贫农,没上过什么学,自然也不讲究食不言的规矩。
嘴里还嚼着米饭,就开始发表意见,说的那叫唾沫横飞:
“这应该是熟人做的。不然哪里会这么巧,刚好在他们没在家的时候过来偷?”
赵自立的家对面住着向莲华的堂妹向陆华,虽然每次发生家庭矛盾时,她都会怪堂姐夫给自己做的媒不好,但真有啥事,还是会帮着堂姐:
“莲姐,昨天我出来搬柴做饭的时候,看到有人鬼鬼崇崇的,在你家附近转悠。”
老法官的次子赵平也来凑热闹。他虽然学历不高,但有自己父亲的关系,给他安排在村小做老师。
因着老法官曾是赵常跃父亲的下属,有一分香火情,老法官的后人倒是未曾对赵常跃家有过刁难。这会也主动给向莲华提供消息:
“昨晚十点多,我来给田里放水,经过你家门前时,发现你们家堂屋的灯还亮着,大门也是开着的。
我招呼了一声‘赵常跃,你们这么晚还没睡啊’?结果没人搭理我。没隔多久,灯就关了。”
向莲华赶忙否认:“我昨天吃过晚饭就带着孩子回娘家了。昨晚家里没人。”
众人纷纷猜测:“这应该是做贼的发现向莲华带着孩子出了门,知晓她晚上不回来,男同志最近又在外面烧窑没在家。就打起了赵家的主意。”
“赵平打招呼的时候,那做贼的应该就在屋里。听到有人打招呼就把灯关了。
等人走远了,就把两头猪也赶走了。”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着自己的发现与推理,这也是发生偷盗后的下意识做法:尽力提供更多的信息,一则帮助查清是谁作的,同时撇清自己的嫌疑。
听了这些消息,向莲华也回忆起:昨天自己出门时,村里大部分人都还在家里吃饭。她们在路上只遇到了赵林叶,对方还跟自己聊了几句。
赵林叶的父母、兄弟、妻女平常就有小偷小摸的习惯。
想到这里,结合村民提供的信息,向莲华大致猜到可能是谁偷的了。奈何没有证据,只得更加卖力地咒骂:“哪个背时砍脑壳的贼......”
赵林叶也来了现场。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