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esp;&esp;他对建康和江淮一带的战情无比熟悉,秉持的就是一个苟到底的心思,不关心会死多少人,只要把城守住就行。
&esp;&esp;任凭城下平虏军杀声动地,如何搦战挑衅,高兴就是岿然不动,坚守不出。
&esp;&esp;待对方攻势传急,高兴索性将城中百姓妇孺若干,排成一串挂在城头,属下众兵皆对着放箭,一通乱射。
&esp;&esp;平虏军果然心思大乱,直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时,高兴忽然纠结众兵,乔装打扮,从城后小道混入平虏军的粮草营地,放了一把烈火。
&esp;&esp;平虏军大惊之下,匆忙救火,高兴趁机反攻,杀得人头滚滚。
&esp;&esp;于谦见战情无以为继,下令于次日撤退。
&esp;&esp;众人本自慌张,幸而于谦当此关头,仍旧从容部署,举止有度,丝毫不乱,他们便也有了主心骨,沿江顺潮退去。
&esp;&esp;高兴气势如虹,正要乘胜追击,将这一支叛贼全歼。
&esp;&esp;不料于谦早有准备,沿途在竹里山一带设下伏兵,提前埋下引燃物、烈火若干,反击了一个措手不及。
&esp;&esp;他站在山巅,冷视着下方巨石滚落,烟尘满天,淅淅沥沥的血痕自苍白指尖坠落。
&esp;&esp;张弓搭箭许久,瞄准了高兴。
&esp;&esp;高兴反应迅速,听到箭镞破空飞来之声,立刻拉了一个身边士兵做挡,飞快地避开,却不小心跌入了身后的火焰中,痛得嗷嗷叫。
&esp;&esp;“可惜了”,于谦放下弓,一声轻叹。
&esp;&esp;他也知道,即便杀了高兴,平虏军也不可能再反败为胜。
&esp;&esp;但不能手刃汉人叛贼,终究是心气难平。
&esp;&esp;而且……
&esp;&esp;这也是真正意义上,平虏军最后的谢幕一战了。
&esp;&esp;……
&esp;&esp;张珪一路赶来,将灰头土脸的高将军捞出来。
&esp;&esp;本想着拍打拍打,还能凑合着继续用,结果一听说他在城头乱射平民百姓,当即就将人重新绑了,扔回到烈火中。
&esp;&esp;高兴大骂他为了几个贱民得罪自己,日后必不得好死!
&esp;&esp;张珪嗤笑:“放心,我也没想过要善终。”
&esp;&esp;他随手投进去一支火把:“高将军是在平虏之役中战死的,你们说,是吧?”
&esp;&esp;下属齐声道:“是!”
&esp;&esp;张珪收拢了高兴的旧部,又以怀柔的手段,通告沿线江淮城镇,一旦归顺只诛首恶,既往不咎。
&esp;&esp;并发布讨贼檄文传向四方,一时间,援军齐至。
&esp;&esp;众多元军汇师休整之后,打定主意,要大举围城京口,进行最后的总攻。
&esp;&esp;城中人声鼎沸,哭声盈门。
&esp;&esp;许多百姓知道眼下处境,都表示愿意誓死追随,毁家纾难,跟随平虏军继续转战别的地方。
&esp;&esp;于谦却一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
&esp;&esp;他甚至解散了余下的所有平虏军主力,尤其是谢翱等六部主将,令他们趁敌师未至,各自星散,遁入民间,此后莫行兵戈事。
&esp;&esp;“就停在这里吧”,他说。
&esp;&esp;而后带着数百愿意和他一同赴死的义军,一同南下,回了舟山。
&esp;&esp;临行前,他特意派一队死士护送陈英离去。
&esp;&esp;于谦将那些陆秀夫托付给邓剡、而后邓剡又转而托付给他的崖山手卷,尽数交给了陈英。
&esp;&esp;一并托付的,还有从前与文天祥交谈话学,所做的种种记录,和他自己的一些学问书写。
&esp;&esp;“日后若有暇,勿使它们埋没。”
&esp;&esp;“好好活下去,蛰伏在人间,将你的外孙教导成一个正直、可靠、不屈不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