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气凛然的人,未来兴复中原衣冠,再开汉家盛世,使得天下人家家足稻梁,苍生不必再受倒悬之苦。”
&esp;&esp;“如此这般,我与先生,重壤下亦可以瞑目了。”
&esp;&esp;陈英垂泪道:“你放心,孩子一出生我就教他读书识字,学会这些东西,定不负所托。”
&esp;&esp;他又问:“那你呢?”
&esp;&esp;于谦沉默。
&esp;&esp;在此刻,他想起了文天祥死前的叮嘱:“若守不住……切不可再图谋南下,重演一遭海上旧事,使我百姓生民徒受其害。”
&esp;&esp;他这一生,从未向命运低头。
&esp;&esp;可到了此时,他终于不得不承认,世间确然存在着一些事,是人力无法企及的。
&esp;&esp;比如——
&esp;&esp;临安城前的那一场大潮,射向先生的那支箭,还有元人的铁军。
&esp;&esp;转战千里,翻过了关山难越,而关山之外,尚有青云高不可攀。
&esp;&esp;纵已竭尽所能,燃烧所有,也只能是惨淡长夜中的一抹霜火孤灯,照亮这短短一霎而已。
&esp;&esp;势单力薄,狂澜已难挽。
&esp;&esp;平虏军当然可以选择继续沿着长江,南下撤离,遁入闽地。
&esp;&esp;那里甚至仍有许多百姓箪食壶浆,心向往之,无比愿意支援义军。
&esp;&esp;可即便去了,也不过是多延续一段时间的回光返照而已。
&esp;&esp;元人的统治已经无法撼动,要想区区一地反攻全境,也已经成为了完全不可能的事。
&esp;&esp;继续转移作战,非但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给江南地区的百姓招致更残酷的灾难和报复。
&esp;&esp;所以,于谦最终决定,就停留在舟山,哪里都不再去。
&esp;&esp;这就是最后的终结了。
&esp;&esp;正如在未来,面对夺门之变,他掌控兵权,明明拥有可以摧枯拉朽、制止一切的实力,却为了维护社稷稳定,而按兵不动,牺牲己身。
&esp;&esp;这一次,他同样在最后惨烈的落日余晖中,走向了自己选择的决绝终局。
&esp;&esp;宁正而毙,弗苟而全,正是如此。
&esp;&esp;……
&esp;&esp;南明永历位面。
&esp;&esp;永历皇帝看着这一幕,转头去问上首的郑成功:“延平王,还要去问于谦要不要带着平虏军,转航台湾、吕宋吗?”
&esp;&esp;郑成功长叹一声:“不必了。”
&esp;&esp;于谦已经做出了自己的抉择。
&esp;&esp;郑成功身边有着详尽的台湾和吕宋地图,每一处细小的路线和堡垒,都了如指掌。
&esp;&esp;在他的计划中,如果不是本次天幕出现,他将先后收复这两个地方。
&esp;&esp;台湾沦落在荷兰红毛鬼手中,百姓受尽屈辱,不断起义。
&esp;&esp;吕宋岛被西班牙人占据,岛上华人屡次遭到大规模屠杀。
&esp;&esp;郑成功勃然大怒,早有挥师报仇的念头。
&esp;&esp;为此,他制定了详尽的调查与作战计划,也打算接下来自己进入崖山海战副本,就直接带着崖山军民远航。
&esp;&esp;即便是后世魏源的《海国图志》,对台湾、吕宋二地,甚至澳洲地区,也不过泛泛之谈,远比不上郑成功知之甚详。
&esp;&esp;如果于谦愿意转航,他几乎有十成十的把握,可以让对方带人平安抵达。
&esp;&esp;但是……
&esp;&esp;每个人终究是各有各的路要走。
&esp;&esp;“一杯酒,敬于忠肃公”,郑成功执起玉杯,遥对凉夜,清冷如霜河的眉宇间浮现出了一丝哀伤,“走好。”
&esp;&esp;还有许多的位面。
&esp;&esp;许多的人杰。
&esp;&esp;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