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旺,其开枝散叶的能力着实令人钦佩不已。
再往后定睛一看,便能瞧见一支规模不大但却令人瞩目的送葬队伍正缓缓走来。这支队伍人数并不多,大概只有寥寥数人而已,但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肃穆氛围,却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队伍中的每一个人的右手上都紧紧地绑缚着一条洁白如雪的手帕。当他们迈动脚步前行的时候,手臂自然地随之摆动起来。而那手帕也像是被赋予了生命一般,在风中轻轻摇曳,宛如一朵朵娇柔美丽却又透着丝丝凄凉之意的花朵。这般景象,使得原本就略显哀伤的场面更增添了几分悲凉之感。
透过眼前的这幅画面,我们不难联想到当下乡村地区正在经历的变迁——人口数量不断减少,昔日热闹繁荣的村落如今已日渐凋零。曾经熟悉的面孔一个个离去,留下的只是那些空荡荡的房屋和寂静无人的街巷。这种状况着实令人感到唏嘘不已。
就在这时,忽然传来几声震耳欲聋的冲天炮响。紧接着,在那位德高望重的儒教师傅中气十足的一声号令之下,只见八位身强力壮的轿夫齐齐发力,动作整齐划一地将沉重的灵柩稳稳地抬离地面。与此同时,另外还有八位轿夫亦步亦趋地跟在旁边,时刻保持着高度警觉。一旦有哪位轿夫因为体力不支而力竭之时,他们便会迅速上前替换,以保证这口承载着逝者最后尊严的棺材能够一路畅通无阻,毫无停歇地抵达最终的安葬之所。
此刻,那灵柩在空中轻微地晃动着,仿佛是在向这个它即将永远告别的世界做着最后的道别。它摇晃的幅度虽然微小,但其中所蕴含的那份眷恋与不舍却是如此深沉,直抵人心深处。
负责放鞭炮的行动人紧紧跟随着队伍,小心翼翼地走在最后面。他手中紧握着一挂长长的鞭炮,眼神专注而又紧张,时刻准备点燃那喜庆的火焰。
与此同时,民兵营长邓雄始终如一地陪伴在一旁,目光锐利地审视着每一个细节。每当看到那些被放置在柔软地面或是以不安全角度摆放的冲天礼花炮时,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上前,严肃地指出问题所在,并亲自指导行动人将其正确安放好之后才允许鸣放。
在这支送葬队伍之中,还有一个特别的身影——吴蜀魏。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并没有具体分管此次森林防火的任何任务,但出于对森林安全的高度责任感,他选择了一路跟随,成为一名森林防火的机动人员。
眼看着就要离开平坦的村道,即将踏入林区的路口,邓雄更是不敢有丝毫松懈。他稳稳地站在那里,犹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神情凝重地注视着前方。当运送、摆放以及鸣放烟花爆竹的人员逐渐靠近时,他果断伸出手示意他们停下脚步,并严格要求他们将剩余的烟花爆竹分批次放置到安全区域内再进行鸣放。因为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一旦这些烟花爆竹被拿出,就绝不能再原封不动地带回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于指定区域将它们全部燃放完毕。
欧阳清则与另外三名来自潘二组的行动人员神情肃穆地携带着各种灭火工具,紧紧跟随在那口沉重的棺材之后。这些灭火工具包括灭火拖把以及锋利的柴刀等等,它们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似乎也感受到了这庄重场合所弥漫的哀伤氛围。
前方不远处就是天门山了,送葬的队伍依然沉默不语,只是静静地跟随着那口承载着逝者灵魂的棺材。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悲伤与深深的敬意,就连偶尔吹来的微风,也无法抚平他们心头的伤痛。
此时,灿烂的阳光穿透茂密树叶间的缝隙,如金色的丝线般洒落下来,映照在人们的身上,形成了一道道斑斓交错的光影。这些光影宛如大自然特意为易老太君铺设的通往天堂之路,引领着她的灵魂走向安息之所。
众人跟在灵柩后方,步伐缓慢而沉稳。阳光温柔地洒落在他们身上,将他们的身影拉长,投射在地面上,犹如一幅静谧而又动人的画卷。负责抬轿的八个强壮男子小心翼翼地将绑缚在龙棍上的棺材按照特定的顺序放置在圹坑之上。只见棺材头部朝上,脚部朝下,稳稳当当地安卧其中。
然而,由于长时间的负重前行,这几位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此刻已是满脸通红,气喘吁吁。他们的呼吸急促得如同破旧风箱一般,上气不接下气。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已然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但即便如此,仍没有丝毫松懈之意。这种竭尽全力的状态仿佛在无声地向世人宣告:如今村里的年轻一代已逐渐远离故土,不再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对于体力劳动显得有些生疏。
帮忙运送画圈、花